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一项法定职责,也是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这份不足两万字的报告是如何起草、修改,再到提交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
近日,中国政府网两则《起草背后》的短视频,邀请六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讲述报告背后的那些事儿。透过视频不难发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过程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但并不神秘,相反,它是一个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
这份面向13亿多国民的“年度施政纲领”,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又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绝非几位秀才、相关领导一番闭门造车能完成得了的。视频里提到,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广泛征集网友的留言建议并汇编成册,起草组成员将这些意见建议加以梳理、商榷,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加以回应。翻看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还是取消流量“漫游”费等,都是回应群众诉求的体现。
“尽量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明问题”,是这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特点。由于报告涵盖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若通篇尽是一些专业术语,容易让报告变得晦涩生硬,大多数民众难以理解。因此,就得在专业性和普适性的平衡上下功夫,方便百姓听得进、理解得了。例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个税“起征点”,专业术语是“免征额”,而流量“漫游”费,也是起草组为方便群众理解“造”出来的“新词”。显然,朴实易懂的文本表达,更能提升人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度。
事实上,无论是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都越发注重民意的收集和表达。在今年全省两会前夕,湖南便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推出“我有‘金点子’——2019省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建议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民意,37个有普遍性和较高参考价值的“金点子”被吸纳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些内容甚至直接采用了网友建言的原话。
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政府工作报告既谈宏观领域的大事,也涉及衣食住行的民生小事,可谓兹事体大。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起草班子,都对报告如此重视,如此精心,足以让我们对即将亮相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