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继续严打假冒伪劣犯罪,特别是从3月1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掀起打击假冒伪劣犯罪的更大攻势,集中突破了一大批假冒伪劣农资、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产品、日化产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安全的大要案。
7月17日,公安部公布了严打假冒伪劣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并就各大案例进行了解析。
特大制售假冒注册商标奶制品案
【战果通报】6月12日,公安部组织指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假冒注册商标奶制品集群战役统一收网行动,摧毁制假售假犯罪团伙5个,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3个,抓获许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15名,缴获假冒“蒙牛”、“伊利”、“雪碧”等品牌奶制品、饮料等90余万件、包装箱20余万件、商标标识50余万件,以及喷码机、封塑机等制假设备12台(套),涉案金额695万元。
【案情回顾】今年4月,江苏省徐州市公安机关会同工商等部门对当地一食品城进行巡查时,发现某食品商贸店内存有大量假冒知名品牌奶制品、包装箱及打码机等工具,经过深入摸排经营,发现一个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多个省份的假冒伪劣奶制品犯罪网络。6月12日,公安部派员坐镇指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4地分进合击,共出动警力240人次,对纳入侦查视线的涉案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一举突破全案。
经查,2009年以来,许某伙同赵某等人在江苏徐州设立地下加工窝点,从河南商丘等地购进假冒包材,从山东枣庄等地购进劣质奶制品原料,加工包装制成假冒品牌奶制品、饮料后,通过物流和现场批发等方式将产品销售给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经销商,最终流向各地的食杂店、小卖部。经查,许某、赵某等人生产的假冒品牌奶制品系添加剂、防腐剂、甜蜜素和水勾兑而成。
【警方提示】据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假冒食品犯罪案件高发多发,由于假冒品牌食品成本低廉,经济利益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以假冒品冒充品牌产品并以正品价格销售谋取暴利。这些假冒食品大部分被销往农村周边地区以及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员流动较为密集的商店。一些群众防假反假意识不强,特别是低收入者贪图便宜,更愿意购买价格偏低的商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假冒食品流入市场的“可行性”。
根据公安机关侦查,假冒食品犯罪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假冒包材仿真度高,消费者难以辨识。公安机关办案中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在品牌、产品名称上与正品具有相同、近似的特征,而且在图案、色彩、设计等方面仿真度极高,极易造成消费者误购。二是犯罪团伙组织化程度高,涉及范围广。大量不法分子以制假售假作为生存手段,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多人纠结、团伙作案,实施常态、持续、大规模的制售假冒伪劣犯罪活动。有的盘踞一方,连续作案;有的成批流窜;有的相互策应,共牟暴利。三是犯罪团伙反侦查意识较强。为逃避打击,犯罪团伙在各生产窝点外围均安排专人,负责观察执法车辆和执法人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风报信,使犯罪团伙能在第一时间隐藏假冒产品及制假设备,尽快逃离现场。
公安机关呼吁广大消费者,一旦发现假冒食品,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共同打击此类犯罪,切实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