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低息贷款 > 低息贷款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谨如  2017-05-15

  10月中旬,一场不期而至的雪将黑龙江省大部拉入初冬,再加上寒冷的北风,吹得让人不愿意在户外多呆一会儿。

  在安达市,升平镇丰桥农机合作社新建村合作小组组长、村主任孙宏斌,还带领着村民在黑土地上进行着今年秋收最后的“战斗”。说起今年的收成,孙宏斌告诉记者,尽管黑龙江省今春遭遇10年来最严重干旱,玉米害了大斑病,但该村玉米仍然实现每亩增产200斤到400斤,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最高亩产达到2300斤。“如今种粮是省水、省工、省钱,增产、增收、增效。”孙宏斌用东北人豪爽的大嗓门告诉记者。

  “能够实现‘三省’、‘三增’,全靠那个大家伙。”说着,孙宏斌指了指不远处一台如银色巨龙般的机器。那是一台分为“四跨”的大型指针式喷灌机,足有100米长,是国家节水增粮行动为黑土地送来的现代化灌溉设备。据介绍,一“跨”可以灌溉方圆100亩庄稼,“四跨”就可以灌溉400亩。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去年该省粮食实现“八连增”,总产达到1114.1亿斤,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但连续增产背后也面临着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资源约束强等新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水资源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安达这块儿基本是十年九春旱,每年6月以后才有雨水。5月份春种的时候必须要‘水种’——浇一瓢水撒一粒子,很麻烦。苗上来以后,正该用肥的时候却不敢施肥,因为没有水,肥料使不上力,甚至会将苗‘烧死’。”孙宏斌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安达市在内的绥化、黑河南部、哈尔滨西部、齐齐哈尔、大庆全部,保有耕地大约1亿亩左右,占全省耕地的50%,但绝大部分是旱田,70%为没有灌溉设施庇护的“天收田”,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450毫米之间,水资源量只占全省水资源总量6%,农业生产几乎年年受到干旱影响。

  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传统漫灌导致水资源浪费。“漫灌一亩地需用水50立方米。”安达市水利局副局长胡雪峰告诉记者。水资源浪费的另一面是生产成本增加。“原来一口井一小时抽40吨水,只能浇一亩地,电费加上水费,一亩地浇水要花20块钱,需要的时间和人工就更多了。”孙宏斌说。同时,大水漫灌致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可能使原来的好地变成盐碱地。

  如何在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的条件下,找到一条新的增产之路迫在眉睫。节水增粮行动正是打开这条增产之路的有力工具。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国家启动了节水增粮行动——从2012年到2015年,中央、省、市县、受益农户将按照6∶2∶1∶1的比例筹措资金380亿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集中连片建设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其中,黑龙江省计划总投资150亿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亩,居四省区之首。

  按照规划,黑龙江省今年有320万亩土地纳入节水增粮行动范围,绝大部分位于该省中西部的旱田区域。作为率先受益地区,今年以来,中央、省、安达市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2.95亿元,完成1304眼水源井全部合闸出水,10万亩膜下滴灌、266处大型喷灌、240套卷盘式喷灌、32套移动式管道喷灌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在春耕和抗旱期间,项目区的26.8万亩耕地全部受益。

  现代化灌溉设备上马后,“三省”效益很快体现出来。“原来浇一亩地要50立方米水,花20块钱,现在只要10立方米水,花7毛钱左右。”胡雪峰说,“有了先进的灌溉设备,农民乐坏了。”现代化设备对规模种植的要求还推动了当地的土地流转,2012年,丰桥农机合作社新建村合作小组流转土地规模达到7000亩。

  “我家原来14亩地,全部浇完需要两个人干两天,现在合作社7000亩地,我一个人一摁按钮,也不过两天的功夫。”孙宏斌说。

  “三增”效益也十分明显。今年,安达市26.8万亩节水增粮项目区,预计玉米同比增产1.6亿斤。安达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明亮告诉记者,至2015年,安达市节水增粮项目预计投资11.5亿元,建设高效节灌总面积将达到100万亩,每年可节水5000万立方米,增加粮食产量3.7亿斤。

  齐齐哈尔市的克山县也从节水增粮行动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5月到6月下旬,该县50多天没有降雨,通过节水增粮建设,项目区马铃薯亩产3.4吨到4吨,玉米亩产1500斤,非项目区马铃薯、玉米亩产分别只有2吨、1000斤左右。“按照马铃薯每斤7毛钱,玉米每斤9毛钱来算,农民的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克山县财政局局长丛伟说。今年,克山县投资8706万元完成的6万亩节水增粮项目区,实现节水480万立方米,马铃薯增产6000万斤,玉米增产1200万斤。

  除了能够及时灌溉保证作物产量外,升平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尹景新告诉记者,现代化灌溉避免了漫灌中农作物“感冒”的现象,保证粮食产量。“就像人遇冷感冒一样,地下水凉,直接漫灌到农作物根部会导致农作物‘感冒’。”尹景新说,“喷灌过程中,水在空气中缓一下,不会激到作物。”

  今年玉米测产,新建村的耕地最高单产达到2300斤。说起这个产量,孙宏斌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规模化种植后,合作社尝试将一部分土地进行立体通透种植,即种三大垄玉米,间种一垄经济作物,“如果只算玉米种植面积的话亩产2300斤,包括行间经济作物面积的话,除了经济作物产量,每亩玉米产量是1700斤。”孙宏斌笑着说,“但总的来看,这样的科学种植方法是增产又增收的。”

  据了解,黑龙江预计今年可完成投入32亿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320万亩,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九连增”。到2015年,黑龙江省将有1500万亩黑土地通过喷灌、卷盘式灌溉、管道移动式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灌溉。据估算,1500万亩“节水增粮行动”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后,该省每年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农民增收80多亿元,比常规灌溉节水11.37亿立方米。而东北四省区集中连片建设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后,将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多亿斤,年均增收160多亿元,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0以上。

  “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希望黑龙江的同志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这是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6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沉甸甸的嘱托。

  如今,有了节水增粮行动的支持,把黑土地建成国家可靠的粮仓有了更大更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