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综合 据香港信报财经据2日消息,4 月临爆点未有出现,但4 月至今市况渐转变,更明显的是资金流向有很大改变。美股资金转变非常明显,动力股回调反映资金在离开高增长、中小型公司,并流入价值型及大价股居多。但是,由资产之间的资金流来看,资金没有真正离弃股票资产。
以资金流向最快的ETF 为例,4 月至今有近亿资金流入股票资产类别,反映资金看好股票的情况未变,变的是投资者的选择,投资者除了买大价美股外,也开始分散组合,选取一些国际性股票指数投资。过去一段时间,投资者或在部分资产、股市押注单边市,但当年初债市淡仓拆仓,及至近期美股回吐,投资者都开始明白到,是时候采取较分散的策略。
Google 季度业绩虽然不理想,上周尚未拖累纳指下挫,但科技股自3 月底形成的大调整,至今仍未能掉以轻心。升市莫估底,皆因股票要上升,市场很容易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同样,跌市莫估底,股票要下跌时,或者说投资者要抛售时,也有不同理由来担心。
科技股下跌的理由,可能是高估值忧虑,也可以是基金转仓缘故,投资者各有各说法,但说到底,都不过是资金流转变。
科技股仍处调整格局
贝莱德主席Larry Fink 认为,这轮科技股暴跌,与新兴市场动荡同出一辙,对冲基金是始作俑者。他指出,对冲基金数目不多,但组合集中,故持有大量科技股,当这些赚快钱的对冲基金重整组合并转仓时,很容易为市场带来大幅波动。他的观察是,长线投资者并未有因眼前波动而被吓怕,大部分零售及机构投资者继续扩大投资组合,意味着近期市况只属调整,并不会带来长期趋势转变。
科技股经过几番下跌后,上周季绩似乎未有挫败纳指,季绩期本周将持续,大型科技股如苹果、微软及Facebook 都会公布业绩,科技股可能要等盈利数字出台后,调整才会结束。再说,5 月是传统淡季,任何想买想增持,暂时都不宜急呢。
目前值得投资者留意的是中国因素。外资主导的中国淡风未吹完,投资者正关注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会否波及美国大型企业,引证中国是最大不明朗因素来源的说法。
事实上,中国退市第一波应数到打贪反腐,是中央收水最重的第一招,直接影响奢侈品增长。如今中国退市进入第二波,人行未放松银根,中国退市的急切性,除了影响内地企业外,或有可能波及美国企业,淡友更担心,中国退市随时影响到美国复苏。
上周提及中国退市的急切性较美国还要大,内地直接受影响的是产业,除了中小型企业外,更艰难的应该是内房。习李上台后,政策有保有压,如今内房亦面对着这种局面。早前讲到,内房调控思维转变,在二三线城市开始有松绑迹象,但所谓松绑并不能简单指向政策放松,中央尝试放弃令,更多是希望减少使用干预手段。
不过,中央在银根上持续未放松,万科王石口中的反腐调控效应也未结束,内房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机会与日俱增,中央希望加快行业汰弱留强。一个非常重要的讯号是,近期内房企业倒闭的传闻和预期正在增加,这其实是延续早前让烂债倒下的思路。
烂债倒下代表信贷违约风险升温,但大部分投资者倒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是市场发展的定律。《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发展商均认为中国应有更多内房企业倒闭,港方代表有陈启宗。发展商和官员最终要被迫接受现实,只要破产公司数目不多,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内房或步内银后尘
这个时刻可能即将来到,自烂债违约问题、信托风险曝光以来,内地资金风险高度备受关注。内地《华夏时报》综合各地讯息指,3 月份以来,有近十家内房发展商被爆出资金链断裂事件,多个地方有中小型房企陷入破产边缘,项目处于烂尾状态。这些中小型房企所面对的水紧情况,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银行续水紧之余,销售回落意味项目资金回笼也有困难。
更重要的是,信托融资渠道落闸,楼市降温,改变了投资者对项目前景的看法。其次,这些房企没有上市,在资本市场融资存在困难,即使中央愿意松绑,恐怕也逃不出市场调整的杀伤力。
另一层转变是来自地方政府。内房调控一直失败,很大程度是地方政府与中央的角力,地方政府不希望看见自己地头有企业破产,担心因此削弱省及地方的投资吸引力,这可是声誉攸关的事,背后亦涉及透过地产输送利益的问题。然而,在地方政府都面临债务去杠杆的时候,地方政府还保得几多?最终还得接受现实,让高负债及经营不善的内房倒闭。
资金续紧,去杠杆持续。据统计,全国目前有近9万家内房开发商,上市企业的资金链还好,但大量中小型发展商可能要面对另一次寒冬,但并非由中央调控所造成,而是市场调节所带动的趋势。如是看,继烂债、信托违约问题出现后,市场预期部分内房将会破产。
内房股估值已相当便宜,其低估值及高息率已经吸引部分投资者入市,加上短期限购令松绑消息,或带来短线炒作机会。然而,正如上周所讲,松绑背后反映的是内房冷风吹得更劲,房价、投资及债务违约问题续构成不明朗因素,以致内房虽然便宜,却像内银股一样,中长线乏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