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国开行首批交易所债满募债市互联互通再突破
孙红娟
5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首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证所”)发行的债正式募满300亿元额度,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位接近此次发行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开金融债作为一种标准化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一方面给上证所带来了增量资金,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上交所投资者多元化。
300亿交易所国开金融债满募
5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招标增发“国开1301”和“国开1302”30亿元和10亿元,参考收益率4.39%和4.93%,认购倍数2.78倍和3.5倍。此次增发后,国开行首批试点的300亿元交易所债全额募满。
2013年底,经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批准,国开行在上证所试点发行政策性金融债,首批额度300亿元。之后,国开行会同上证所于2013年12月27日、2014年3月13日、4月11日和5月19日分四次,发行2年、5年和15年期限债券共计300亿元。
“300亿元国开金融债在交易所发行是一个试点,而且要考虑交易所总体的池子,尤其是在去年流动性紧张时刻,交易所的回购利率比较高,并不一定适合盲目扩大试点发行规模。”上述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0日,上证所和深交所两家交易所的债券发行总额仅为2.5万亿元。
在满募之后,国开行是否会继续在上证所发行新的金融债券,目前尚未有确定的说法。
助力交易所做大资金池
尽管300亿元国开金融债对于已经突破30万亿元存量的中国债券市场而言可谓“毛毛雨”,但其在交易所发行,对于打破中国债市一直以来的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分割问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有知情人士表示,国开金融债在上证所的发行给交易所带来了大量增量资金。“很多上市银行的开户资金进入交易所,带来了增量资金,包括QFII和RQFII资金也大量进入,大概购入了国开金融债近三成,两年期期限品种比较受境外投资者欢迎。”
据上证所不完全统计,国开行分四次发行的三个期限品种债券中,境外投资者占比高达26.93%。
接近此次发行的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大约100亿元的国开债被银行认购,而银行原本并不是交易所的主要参与者。
另外,此次国开债在上证所发行对于完善交易所债券发行制度和交易所的技术系统开发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知情人士称,之所以选择国开行金融债试点交易所,一方面原因是国开金融债是标准化产品,而且享有准主权信用,市场认可程度高,比较适合试点推行;另一方面国开行一直以来是银行间市场的发债大户。
打破债市分割
实现债市互联互通是完善中国债券市场的战略方向,自去年6月份的国务院会议到最新的“新国九条”,实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一直是完善债市的题中之义。
中国债券市场长期以来一直以银行间为主、交易所和商业银行柜台为辅的债券市场结构,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比超过90%以上。三个市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割,主要表现为市场交易机制不同、交易主体不同、交易品种不同、清算托管方式不同,对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严重制约。
尽管目前已经推出了转托管以及跨市场产品发行,但仍然存在转托管券种单一,以及转托管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跨市场产品也仍仅限于国债及高等级。
第一,转托管方面,目前只有国债和企业债可以实行转托管,而且企业债也只能进行单项转托管,不能从交易所转向银行间市场;第二,转托管效率低下,目前步骤较多、交易所封闭交易系统和日终结算制度等导致实时转托管业务难以实现;第三,登记托管体系不够集中,不利于互通互联;第四,托管体系法律不明晰,在投资者转托管开户、转托管业务办理主体等方面的规定尚十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