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之上,极目远望,一排排新房,蓝瓦白墙,整齐排列在沙荒地上。在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一个个新村正迎来新移民。
从2011年起,生活在宁夏中南部不宜生存、不宜发展环境里的35万名困难群众,正陆续走出大山。目前,全区已建成生态移民安置区76个,累计建成移民住房4.26万套,搬迁定居12.1万人。
红寺堡续写移民史
在红寺堡的移民新村——弘德一村,从近200公里外的同心县预旺镇搬来的杨树勇正在收拾新房,总共54平方米的两大间被隔成3间,堂屋最里边装着太阳能和电两用炉,既能烧水做饭,又用来烧地暖;里屋分为南北两间,南边为卧室,北边是洗澡间。
“这房子的好处是利用太阳能取暖,再加上轻质保温板,在极端气温下屋里也能达到16℃。”红寺堡区移民办副主任王学军介绍说,而且比烧煤一年能省2000元左右。
屋里装了自来水,这对杨树勇来说,确实是个大变化。原先住在深山区,吃水靠水窖收集的雨水,有时不够吃要到30里地之外去拉。种地也是靠天吃饭,20亩旱地种些豆子、土豆,广种薄收。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每家每户院里都统一留有与现在房子等大的空地,等以后有条件时可以加盖;院墙外,也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王学军介绍,每个移民分到一亩水浇地,每户两个温室大棚,村里建有养殖园区,都将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搞土地流转。移民还可以到附近的弘德慈善产业园区打工,直线距离就1里多地。
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1998年开始开发建设,最早的移民来自南部山区。10多年后的今天,根据自治区的整体规划,红寺堡又将安置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同心县的移民7208户、3.15万人。
据红寺堡区财政局提供的材料,该区规划了三个安置区,其中弘德一村所在的鲁家窑项目区先期建设,已建成移民住房3228套,配套建设的庭院、围墙、厕所、太阳能、生活用火炉、洗澡等设施基本完善,供电、自来水全部入户,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工程基本完成。目前,已完成移民搬迁6515人。
月牙湖孕育新希望
从银川向东北行70多公里,在毛乌素沙漠与黄河交界处,有个叫月牙湖的地方。如今,这里冒出一座美丽的移民小城,因紧靠黄河,便起名滨河家园。
这里的民居红白蓝交相辉映,尽显雅致大气。家家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条条街道上的太阳能路灯,漂亮的学校、卫生室、商业街,透出现代气息。
据银川市兴庆区人大副主任兼移民办主任丁万福介绍,月牙湖生态移民安置区在“十二五”期间共承担4000户、1.68万人的安置任务,移民来自400公里之外六盘山东麓的彭阳县。
72岁的安希路老人对记者说,虽然有些不习惯,但生活比原来更加方便,而且有了新农保,活得更有保障。
在滨河家园内一家超市打工的李君霞,每月有1400元的工资,丈夫和公公都在外打工。她说,再也不想回去了。
安置区在国有荒地上建设,丁万福指着规划图说,规划占地2万亩,紧临黄河,生活、交通、农田灌溉都十分便捷。移民均为有土安置,人均1亩水浇地,户均1头成年奶牛。
在滨河家园入口处,竖立着巨大的宣传牌,上面列着移民安居和致富的保障措施,丁万福专门介绍了其中的土地流转和奶牛托管。
据介绍,安置区新开发的土地已有4500亩流转给企业,每亩按300斤红小麦的当年市场收购价进行流转,每年递增2%。流转的土地推广饲草种植,提供给附近的万亩生态养殖园区。
政府为移民每户购置1头成年奶牛,由万亩生态养殖园区的企业进行托管饲养,托管6年,企业为每头奶牛每年返还2800元的固定收益分成。到期后,托管企业向移民返还与托管初始同龄、同体型、同胎次的健康、优质高产奶牛。托管期满的奶牛可由农户自己养殖,也可以与企业继续签订托管协议。
按丁万福的说法,要培养半工半农的新型移民,把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根据摸底,滨河家园仅长期外出务工的户均就有1.5人。
“一号工程”拔穷根
宁夏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西吉等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是典型的“老、少、穷”地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256.3万总人口中,贫困人口近150万人,特别是有35万人居住在生态失衡、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极为严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干旱山区、土石山区。2009年,该地区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区平均水平的29%、72%。
走出大山,告别贫困。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成为“十二五”期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分别担任生态移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强力推进。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通过新增财力每年补助3亿元,政策性整合3亿元,将为此共计投入30亿元。
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政府,记者看到一张《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图》。按照规划,整个移民工程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每户建设54平方米的住房,原则上人均安排1亩水浇地,支持户均发展1亩设施农业,县内安置与县外安置分别占移民总规模的35%和65%。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面完成搬迁安置任务,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新格局;到2020年,实现脱贫致富,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自治区财政把支持生态移民工作、筹集和管好用好生态移民专项资金作为民生财政的首要任务,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所有的努力,都为了一个目标:让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