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ED制造,生产力就是生命力。在洗牌加剧的今天,规模与品牌是存活基本参数,那些在身材萎缩后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想通过牺牲利润的群体,注定在行业里慢慢被遗忘。
LED产业里外延片芯片领域,曾经繁华一时的部分群体,已经经不起中国大陆的冲击,LED封装领域俨然在继续这条已被证实的路。不是其他群体的技术被敢追,而是LED将成为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科技品,所以中国LED看准的是一条生计的路。中国LED产业在全球已有核心地位,产业规模是促进全球LED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的产品技术在对外部已形成逼近态势,国际公司已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产品就是商品,LED就是要被看做小商品,中国的LED梦,就是把LED做成百姓的小商品,中国封装领域已是全球的支柱供应链,这种步伐日渐加快。
国内封装领域在资本市场与国家的助推下,日趋集中化,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基本不会出现在封装平行线上。很多公司依靠自身的长期客户得以勉强存活,但单一客户也造成供应链脱节风险巨大,而一些公司没有核心客户,没有长期战略规划和客户信赖度,同样生存痛苦。所以从LED封装领域来看,集中化封装的格局很难改变。
中国封装领域的最大短板在于:
1、产品的定位非企业所能控制。
和国际巨头相比,国内公司,无论产品领先性是怎样,都会以低版本方案相联,且技术来源于复制化。这不是技术观念引起,是国际需求所致,没有尖端的终端需求不会有尖端的元器件需求来源。所以很多封装公司都有困扰,自主开发产品,国内客户没有较大的时间去验证或根据器件研发应用,或者市场份额难以扩大。所以国内公司是客制化主导的,否则就是复制化的路线。
2、应用领域的扩大化,使得新兴市场越来越少。在亮化景观后的照明蓝图,众多LED封装厂饱餐一顿,之后则陷入价格战,都想通过细分领域获得市场地位;显示屏LED光源风光过后也避免不了无休止的质量问题;TV背光在历经五年洗礼,也因市场已经扩容完毕陷入客户群的单一,接下来恐难逃利润风险;那些专注户外照明光源和舞台灯光以及生长灯领域的企业,也随着照明、背光等降价的口号显得措手不及。新兴市场还有多少,是紫外LED还是LED纯版电视?无论LED市场如何演变,最终都要以规模和稳定的品质、低廉的价格来权衡胜负。这一场竞争,是考验信心、耐心、决心的最后关卡,笑下去的必定是做了充足准备的企业。
3、量大而同质化,量小皆新产品。市场需求最大的仍是3W以下的SMD产品,其他类诸如COB产品虽然发展迅速,但市场量还不够充沛。在SMD中小功率产品里,无论是PPA的崛起,还是PCT、EMC/SMC的不断优化,最终都会以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稳定的品质、集中的供货范围来定输赢。
4、国内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有较大的压力。国内LED封装的兴起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反应速度,靠新产品获得利润,要有足够的市场客户群便于市场推广,要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在完成产品设计后及时完善生产工艺与稳定的制程能力,要足够短的时间去完成开发与评测,这种挑战无非是巨大的。也许在2-3个月就必须呈现出一款新产品,才有机会去赚新产品的钱。
5、政府的扶植,产业链各环节相差甚远。政府对LED的扶植力度确实是巨大的,但产业链各环节确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在衬底、外延片、芯片、MOCVD设备等领域,补贴资金很大,而在封装环节,超过千万的极其少见,即使有也是几家共享,而灯具产业更是少得多。应该把补贴上游的一部分给到封装产业,以此鼓励封装公司引进或留住人才,使研发工作有延续性;给予灯具公司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更有耐心和精力去研发新的结构产品,不至于导致连研发的精力都没有。当然,对补贴应用的监管是政府比较难完全掌控的,那么政府应该结合联盟以及企业的影响力等因素,评估出各层次的若干标杆品牌,以后由国家在名录里处理补贴事宜,当然这与地方政府扶持并不矛盾。要扶持一个产业最好先扶持一批排头兵,减少地方层面的,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
国内LED的兼并重组正在显现,但主要是上游之间兼并、上下游兼并、下游兼并,中游封装无论从哪个角度兼并与收购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中国以LED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也有数十家了,再加上非LED主营上市公司的LED业务扩展,在具有资金实力的公司里已经呈现出竞争的负面性,资本市场确实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资金助力。本身资本市场就是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如果上市作为一种资本能力已经不是企业发展的一种优势,换言之,假如LED企业都上市了,表面上看是对LED大环境的支持,或者资金雄厚,但可能会导致“人均GDP”是倒数的,不利于LED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不利于发展尖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