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03
   夏粮丰收在手,冬小麦颗粒归仓。今年的夏粮丰收格外与众不同,因为有了“调”字在加力。作为夏粮的主体,当家品种和主要品种群逐步被新的品种群所代替。我国小麦品种结构究竟该如何优化、终将“调”向何方?本期前沿为您解读。——编者

  广适高产

  济麦22:连续9年86次创超高产典型

  本报记者吕兵兵

  近日,在省滕州市级索镇龙庄村的地头,家庭农场主龙振存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我今年还种的‘济麦22’,又用了‘两深一浅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你看咱这麦粒,多饱满,多实诚,我这500亩地,估摸着平均亩产保证在650公斤以上,甚至能冲击700公斤。”

  回想起10多年来的规模种粮经历,龙振存特别感谢“济麦22”这一小麦品种。他说:“这个品种俺种了七八年了,抗寒抗旱抗病抗倒伏,每年都能实现稳产高产。2009年,就是靠这个品种,俺拿下了部实打亩产789.9公斤的成绩,打破了保持10年的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

  采访中发现,“济麦22”小麦品种在山东众多麦区都深受农民欢迎。夏津县白马湖镇种子经销商曹传生介绍,在他的经销店里,“济麦22”最近5年每年的销量都在1万公斤以上,约占他这里小麦种子总销量的40%。

  目前,山东夏粮在粮食高起点上再获丰收,全省5600多万亩小麦已收割完毕,夏粮增产已成定局。在这背后,“济麦22”小麦良种继续发挥着突出贡献:2014年在黄淮麦区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已连续6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也是30年来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据了解,“济麦22”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超高产、广适、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集高产、抗逆、抗病、广适于一体,成功解决了我国冬小麦生产中高产与倒伏、高产与早衰、高产与广适性的矛盾,先后通过国家审定和鲁、豫、皖、苏、津5省市审(认)定,曾创造了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3项“全国之最”,连续9年在不同生态类型区86个点次创造出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典型。

  该品种的育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赵振东介绍:“该品种以阶梯杂交聚合优异性状、抗性和产量同步提高的亲本定向改良为基础,采取扩源增库、均衡提高产量因素的策略进行全生育期选择,建立了小麦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

  高产表现上,在2014年山东省组织的高产创建项目中,对商河县玉皇庙镇林玉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济麦22”进行实收实打,收获面积3.4亩,平均亩产达到802.5公斤;抗寒表现上,2009年~2010年,、等地多数小麦品种发生严重冻害,“济麦22”基本未受影响;抗倒方面,“济麦22”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2013年在山东许多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该品种基本没有倒伏现象发生;抗病方面,2005年中国农科院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锈病;品质方面,面粉白度好,适合制作优质馒头和面条;广适性强,该品种适宜在山东、、河北、天津、、北部、南部等多省份种植。

  优质抗病

  杨麦16:综合抗性好农民特别爱种

  本报记者缪翼

  “农民说,现在的小麦不得了,产量快能赶上水稻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江苏沿海试验站站长高德荣告诉记者,扬麦系列小麦的高产是有目共睹的,一般农民种植,平均亩产量超过400公斤绝对没问题,示范田最高甚至能达到每亩六七百公斤。

  然而,“现在形势下,北方麦区需要节水抗旱品种、南方麦区需要抗病耐渍品种,育种也要适时调整育种目标,未来优质多抗比高产更加重要。”高德荣表示,“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品种的综合抗性将成为影响品种推广应用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今后品种发展的重点方向。”

  “扬麦16”就是扬麦系列最典型的代表,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记者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获悉,“扬麦16”推广种植已经有近10年时间,而且目前仍处于上升期,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第6次品种更换的主要品种群之一,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着巨大作用。

  “扬麦16”的“经久不衰”,离不开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在高德荣口中,“扬麦16”做成的面条口感味道要胜于“雪花粉”;在高德荣眼里,因为“扬麦16”脱水非常快,能极大地减少晾晒和烘干,是个“省心”的好品种;在高德荣心中,“扬麦16”还是个不“偏科”的“好学生”。

  “综合抗性好,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所有的病害都不重,农民特别爱种。”高德荣解释,“小麦赤霉病是困扰我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有的品种抗赤霉病的确好于‘扬麦16’,而其他抗性一般。”

  据高德荣介绍,往年冬小麦播种时间应该是10月底至11月初,今年因为水稻收获期推迟,小麦播种时间也往后推了十天半个月。播种时间推迟,开花期、收获期自然顺延,导致开花期和收获期的温度偏高,外加遇到梅雨,赤霉病高发就成了必然。而“扬麦16”刚好能有效抵抗病害,保证了收成。

  众所周知,灌浆期是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如果播种期延后、收获期不变,意味着小麦的整个生育期缩短。那么,会不会导致灌浆不足呢?“‘扬麦16’籽粒的灌浆速度相对其他品种快,且灌浆充分,熟相很好。”高德荣表示,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这个时期越短,感染病虫害的几率就越小。“也就是说,‘扬麦16’除本身抗病性优之外,还有着先天的优势。”

  节水抗旱

  石麦22:浇灌一次亩产过600公斤

  张梦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河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年超采40亿立方米~6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小麦是耗水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统计,农业用水占全省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麦占农业用水量的50%。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河北水资源危机,节水的重点在农业,农业的重点在小麦。

  既要保持小麦面积不减,又要治理地下水超采,如何在稳定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给小麦节水带来希望。针对小麦生产用水多、又严重缺水的省情,近年来,河北科研单位将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积极培育耐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经过不懈努力,“衡观35”、“石麦15”、“衡4444”、“沧麦6002”等一批节水稳产小麦品种相继问世。

  “普遍小麦需要灌溉3次~4次,但节水高产小麦只需要1次~2次,每亩节水50立方米~100立方米。”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郭进考认为,即使按最少的亩节水50立方米计算,若全省3500万亩小麦都种上节水麦,一年最少可节水17.5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一半还多。

  节水还要高产。郭进考介绍,以“石麦22号”为例,经测产,旱地“一水不浇”,亩产量可达550公斤以上;如浇灌一次水,有望超过600公斤;如浇灌两次水,则能够达到700公斤。

  节水高产小麦是如何做到节水又高产呢?答案是“找水喝”。

  要“喝饱”水,根系是关键。据介绍,普通小麦的根系纵深仅为1米,主要吸收灌溉水。由于其扎根的土壤层面离地面较近,容易蒸发,为了保证产量,需要多次灌溉。而节水小麦根系比较发达,纵深达到2米,可扎根含水量很高的土壤层面,吸收水源并向茎叶和籽粒运送水分。有源源不断的“水库”供给,节水小麦自然可以节省很多灌溉水。

  “我们的节水高产育种方法和培育的节水高产品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出的这些节水高产小麦品种,不仅能够确保均衡增产,而且为解决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术支撑。”郭进考说。

  据介绍,并非所有土壤都适合种植节水高产小麦,要因地制宜,和相关的配套技术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节水高产小麦已经在河北全省、河南北部、山西和山东的部分地区试种成功。

  最合理的结构

  “现在提倡调结构,对于育种就是调整育种目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江苏沿海试验站站长高德荣一语中的。

  眼下,电视上、网络上、手机新闻里“夏粮丰收”铺天盖地,然而没有一次丰收得来容易。前不久,在一次高产品种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山东省农科院首席***赵振东曾表示:“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要紧跟品种更新换代的节奏,让新一代优质品种为增收加油。”的确,除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农民的辛勤耕耘,以及风调雨顺天帮忙,更离不开广适高产的“济麦22”、优质抗病性强的“扬麦16”、节水抗旱的“石麦22”等许许多多为粮食增产立下汗马功劳的结构多样化的好品种。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最初的目标都是要高产,以保障粮食安全。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认识程度的加深,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似乎成为了“刚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时代,一个好品种光靠高产不足以立足,在一定产量水平基础上,育种会更倾向于广适、抗病、节水抗旱等综合性能。同样是丰收,结构从此大不同。

  小麦主要品种推广情况

  近年来,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品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主导品种5~8年更换一次,搭配品种3~5年更换一次。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是2005~2008年审定的品种,如2005年国审的百农AK58、郑麦366、西农979等,2006年国审的济麦22、衡观35、良星99等,2007年国审的周麦22等,2008年国审的良星66、中麦175等,2003年国审的郑麦9023、邯6172等品种已呈下降趋势。

  当前各主产麦区已基本完成新一轮品种更换,当家品种和主要品种群逐步为新的品种群所代替。黄淮冬麦区已完成第9次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济麦22、百农AK58、周麦22、郑麦366、西农979、良星66、衡观35、良星99等;北部冬麦区已完成第7次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中麦175、轮选987、石麦15等;长江中下游麦区已完成第6次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郑麦9023、扬麦11、扬麦13、扬麦15、扬麦16、宁麦13等,并将进入第7次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扬麦20、扬麦23等;西南麦区已完成第6次品种更换,由于生态条件多样,各省品种更换速度有差异,主要品种有川麦107、绵阳31、川麦42、川麦47、内麦836、内麦11、内麦8号、绵麦367、川育20、川麦45、内麦9号、川麦43等,并将进入下一轮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川麦104等;东北春麦区已完成了第5次品种更换,主要品种有垦九10号、龙麦26、龙麦33等。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