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10

社会能否探寻更多解决之法,学校能否更加负责,家庭能否真正归位?但终究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有破题的勇气。

作者:肖 晓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教育部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校园暴力相关案件已不忍重述与渲染。诱因往往微小,却让不少未成年人选择残暴的解决办法,令成人震惊。

在大家的过往记忆中,多少都亲历、目睹或听闻过类似场景。只不过随着视频记录日趋便利,扩大了人们的观感,让恐怖近在咫尺,且持久不散。

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以人们熟悉或陌生的形式,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中寄生,并在反复发酵中异化。只有清醒认识这点,才能在愤慨中归于理性,冷静思考解决之道。血淋淋的案件让全社会义愤填膺,探讨集中在依法严惩。但校园暴力的当事人往往未成年,现行法律对其惩处的尺度有限。

首先,需要告诉孩子:“错了就是错了。”在此之后,还是需要父母、学校、社会担起责任。校园暴力案件众多,原因却极具共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学校对分数之外的一切不管不问,无视孩子的全面成长。

举国震惊的邵阳杀师案,凶手是3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们回忆杀人场景时,思路清晰、语气冷静、细节详细。在谈起父母时,他们害怕父母“不要他们”,害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劳改犯。背后的家庭关系很微妙:父母在底层寻求尊严,孩子对父母厌恶又崇拜。每个人都被自己所逼迫又逼迫着他人,只能将微弱的希望寄托于触不可及的未来。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是非对错多半是通过模仿家人所习得。当下很多年轻父母让老人带孩子,实际上孩子都近乎“留守儿童”。大人的溺爱无意中也纵容了孩子。

此外,校园重分数轻德育都值得反思。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不熟悉的群体内部”,比如好生差生之间,不同班级之间。有时被歧视,也会成为学生暴力的诱导因素。

李克强总理希望校园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解决校园暴力,不能仅依靠法律严惩,更不能奢求一代代人的自我治愈。社会能否探寻更多解决之法,学校能否更加负责,家庭能否真正归位?哪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比消解因个案产生的社会愤怒复杂得多,但终究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有破题的勇气。(肖晓)

关键词:
推荐阅读
今日视点
新闻图片
专栏评论
新闻排行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