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金亮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在这种情况下,“谁来种地”确实值得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的农村有望让城市更向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蓬勃发展,他们规模种地有效益、有前途,将扛起务农的大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端午前后的阴历五月,正是“三夏”大忙时节。近来有报道指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让很多人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建设新农村”等话题再受关注。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和城市流动,这符合经济规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化服务的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但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农村。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但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和2.7亿农民工,农民还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即使再过若干年,城镇化率达到70%后,也还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
从农业产业本身来看,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我国农业是小规模农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每亩地种粮一年的纯收益不过几百元,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村男性青壮年而言,正成为“鸡肋”。这样,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386199部队”。
不过,在一些人惊呼农业没有吸引力的同时,人们还发现,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互联网企业、商贸公司、金融集团等不一而足。据统计,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超过10%。他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带来了营销和品牌。
所以说,“谁来种地”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并非无解。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让农村的生活更美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规模经营的利润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吸引力。如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蓬勃发展,或从传统小农户中分化、成长,或是农户联合合作而成,他们规模种地有效益、有前途,将扛起务农的大旗。
当然,单靠农民自身来实现现代农业远远不够,从其他市场主体汲取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必不可少,但也要防止其他主体对于农户的挤出效应,应是带动农民发展而不是代替农户生产。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农业的稳定发展单靠公司农业是不可能的,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以农业为终生职业、以乡村社会为基本生存空间的农民群体的基础之上。我国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既不能以传统农户的衰落为代价,又不能简单地排斥相关企业的进入,必然是一种混合型经营的发展态势。
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的农村有望让城市更向往。为此,要把解决农业问题和农民、农村问题统筹考虑,多从农民的角度制定政策。特别是在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等问题上,既要考虑农业规模效益竞争力,又要兼顾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社会稳定,防止因规模经营而导致农民失地失业。今后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的同时,要防止因强调城镇化而忽视农业、农村、农民。(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