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 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你陷入困境急需救助时,如果你生活的地区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救助体系,或许能帮你渡过难关,让你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保体系的完善。日前,昆明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送审稿)》就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明确了8类救助,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构成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只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守住社会道德与心理底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而言之,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群众才能安心创业就业,这对于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公正,共享发展成果,分享更多获得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编织一张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网,努力把短板补上,并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是政府对群众作出的承诺,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践行。多年来,昆明在社会救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救助体系、机制、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民众对民生保障不断提高的期望,存在着制度“碎片化”、各项救助之间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加之,昆明每年低保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医疗救助的对象在90万人左右,建立健全较为完整的救助体系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难题,为社会救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让每一个生活无着、陷入困窘者得到起码的救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民生政府的应尽之责。此次实施办法8项制度涵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基本内容。实施办法其实是按照顶层设计,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把已有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办法制度,坚持统筹城市和农村、兼顾当前和长远、政府救助与动员社会力量救助并举,着力消除“盲点”,综合搭建包括低保、特困、受灾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实施办法既编织大网,又力求保证网的安全、坚韧,充分发挥兜底作用,让困难群众切实得到“制度性”的关怀。
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需要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全民救助网,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为此办法还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可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实实在在的举措旨在鼓励单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个人等通过主办、承办、协办、冠名、合作、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共同为困难群众献爱心、伸援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救助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让困难群众跟上迈向小康的步伐,社会救助必须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细化办法举措,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救助效益,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需求。要从政策层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各项援助,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类难题。要加强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提供更多便捷服务。要经常深入群众,感知群众的疾苦,对救助对象要精准识别,对困难群众要动态掌握,及时照料,防止“漏助”和救助不力。(小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