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03
     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研究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十三五”时期,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将高于全市或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到2020年,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民族村同全市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研究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十三五”时期,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将高于全市或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到2020年,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民族村同全市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将高于全市

 统计显示,2015年,民族村经济总收入达12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37.8%。这一增幅高出全市经济总收入5.8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21238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9.9%,连续7年数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5.9%的民族村达到所在区或全市平均水平,达标率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14倍,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民族村低收入群众人均收入也达到了10193元。

 “十三五”时期,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将高于全市或所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到2020年,全市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民族村同全市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创新服务民族村

 近年来,本市组织编制了5个民族乡和123个民族村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出御塘贡米、有机大桃、和牛养殖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项目,在满韵汤河、冰川绿谷、上方花海等沟域经济建设中,积极推动民族村发展集文化休闲、养生度假和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

 依托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12396服务平台,本市初步建立市、区、乡、村四级联动的民族村发展科技服务体系,为21个民族村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100余种,示范推广林下经济和立体种植等多项实用技术。通过科技帮扶、信息服务、成果推广、“互联网+”等措施,民族村产业发展水平有了新提升。

目前,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民族村也已经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于家务回族乡在全市率先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集中流转土地3.5万亩,建设“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60余家,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近两万元。

精准帮扶民族村

据介绍,目前还有5个民族村人均收入未达到全市或所在区的平均水平。收入最高的民族村与最低的民族村之间相差约为4.7倍。民族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实施精准帮扶,全市将全面完成低收入村、低收入户包括未达标村和高于达标线不足5%的民族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按照扶持产业、促进就业、山区搬迁、生态建设、社会力量帮扶和社会保障兜底的分类帮扶方式,确定帮扶措施,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明年,本市将基本完成民族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民族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积极推进利用民族村闲置资产,发展健康养老、乡村旅游业,着力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例如以63个山区民族村为重点,大力发展花卉园艺、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创意和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民族村全有健身文化设施

市政府近年来专门对24个民族村实施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搬迁工程,共有2944户6600名山区民族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实施扶持民族村水库移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项目的同时,实施多项生态修复工程。在常营、于家务两个回族乡共安排平原地区造林8800亩。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5处、集中供水设施105处,实现了民族村群众安全饮水全覆盖。

民族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学34所,在校生1540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831人,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全市中小学统一标准。

民族村广播电视、数字影厅实现全覆盖,100%的民族村建有全民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室(站),90%以上的民族村建有“益民书屋”。民族村还实现了20分钟至30分钟内可及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