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花园村,就连与宫祥瑾打交道最多的农户都对此难以理解。两年前,拥有大学文凭且在城里赚了钱的宫祥瑾把积蓄投到了天津市静海区的大片荒地上,跟家乡父老一起种地,年纯利达1200万元,他本人也成了350户农民信赖的带头人(见本报4月1日“青年之声”报道)。但是,占了好几亩地的办公室打桩以来,跟他一起干的农户也开始搞不懂他在琢磨什么了。
“种地要那么大办公室干啥用?”一些已经跟着宫祥瑾一起干的资深种植大户首先质疑。在他们看来,干农业只要有土地、有大棚就足够了,压根儿不需要什么办公室!
宫祥瑾表示,希望把众创空间的开放和创新思维“嫁接”到,为有知识、愿意投身农业的年轻人成长提供自由的空气和土壤。他的理想状态是,那是一群致力于新农业发展的人才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可以碰撞出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众创空间是开放的,“你可以研究深加工,也可以专注于互联网营销”,让生产、加工、营销等全流程更多元化、更精细化;办公楼外的几百亩智能大棚,随时等待这些奇思妙想在土地里生根发芽。“你可以研发种植出新品种,也可以搞家庭农场、旅游休闲观光。”
听起来,跟过去一年之内盛开在各大城市的“创客咖啡”并无二致。
不过,在这片没有咖啡香气只有土腥味儿的大棚边,村民的不解还在其次,还有一些更难逾越的障碍摆在眼前。
起了创办农业众创空间的念头以后,宫祥瑾才发现,办公场所的“面积问题”突然成了问题。
为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2015年,天津市科委、教委公布了《天津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设立了一笔发展众创空间补助资金,对经过认定的众创空间提供补助,此外还有其他配套支持政策。对经认定的众创空间,按照场地面积分档给予100万元~5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200~1000平方米的补助100万元,1000~2000平方米的补助200万元,2000~5000平方米的补助300万元,5000~1万平方米的补助400万元,1万平方米以上的补助500万元。
宫祥瑾根植于泥土的众创空间梦想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上述要求。比如,区县辖区内的众创空间应建在“人口聚集或靠近高校区域,可提供居住、商务、公共交通等便利化服务”,他不具备。
再如,可自主支配的场地面积,区县众创空间应在500平方米以上(含500平方米),而他的3000平方米办公室建在智能大棚旁,考虑的是靠近生产和种植区域,便于实践。这也成为最大的问题。因为土地性质属于基本农田,在这类性质的土地上兴建的办公室将不计算面积。这样一来,他很难申请到一次性补贴。
宫祥瑾说,自己已经准备了三四百亩的大棚,专门用于入驻企业开展生产、种植或是农业观光等实践,“农业离不开土地”。然而,再多的大棚在申请认定众创空间的过程中,对他没有任何帮助。
他认为,众创空间是一种旨在为初创者降低创业成本、实现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可农业不同,比起办公楼,土地则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基本、最不可替代的要素。目前众创空间评定的“硬指标”并不适用于农业,“无论你有多少土地、多高标准的大棚或温室,都不纳入考评”。
也就是说,如果他想创办一个“名正言顺”的农业众创空间,他得到那些覆盖了柏油路和红绿灯的地方,离正在生长的蓝莓、甜瓜、西红柿越远越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宫祥瑾跑了不少地方考察取经,并没有找到一个适用于农业的众创空间模式。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能不能对农业这个类别,根据其特定需求配套一些众创空间的政策支持?”
此类难题像一座座大山拦住去路,让他感觉“一宿一宿睡不着觉”。
摆在他面前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是融资难。设施农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建智能温室,培育新品种,配置物联网等,样样都需要钱。“可融资太难,银行听说是干农业的,都不愿意贷给你。”创业这些年,他习惯了不少人依旧“以貌取人”——他打比方说,如果开着夏利车出去谈事,很多事就谈不下来,可能连贷款都拿不到。
最近他计划引进一套沼气发电的设备,既解决了焚烧秸秆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又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然而,建设大型沼气发电设备需要一次性投入不少资金,也让他迟迟难以推进。
“创业不容易,做农业难上加难。”大学就开始创业的宫祥瑾感慨,自己一路走来碰过太多钉子,被菜贩子坑过、走过弯路、花过不少冤枉钱,听说有人钻国家惠农政策空子赚“黑心钱”,他会气得攥起拳头,“我一个大学生来干农业,就不怕吃苦,也不单单为了挣钱。一定要踏踏实实把这事给做出个名堂来,这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吗?”
这个一心扎根农村的大学生,陆续得到了不少帮助。“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静海区委书记冀国强考察时见到了宫祥瑾盖起的800亩智能大棚,直接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这个年轻人,同时嘱咐区科委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对这个年轻创业者的服务。
静海区林业局局长王润喜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充满朝气、有想法和毅力的小伙子。学植物专业出身的他,亲自带着宫祥瑾一起研究如何引进新品种。如今,他帮助引进的野生软枣猕猴桃已经在静海的土地上成活。
“凭我一个大学生的力量,很多事情开展起来很困难。”宫祥瑾说,他特别感激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得知他在申请众创空间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团天津市委青农部副部长党苗专门找到他了解情况,并帮他对接了市科委。针对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协调了金融资源,帮他牵线搭桥。团天津市委还把这个大学生创业者纳入赴扶贫的考察团中,让他一方面去看看能不能引进种植新品种,一方面希望能吸引甘肃当地对农业感兴趣的大学生跟着他一起干。
他心里最大的结,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匮乏。他渴望寻找对三农“有梦想的年轻人”。“哪怕你没有资金,我可以免费给你提供场地,让你施展才华”,今后如果也有地方住,生活再方便些,人才自然也能慢慢留下来。“起码不会看一眼就走了吧?”
这几天,一个25岁的天津小伙子找到宫祥瑾取经。他也想创业,特别看好农业,打算做家庭农场类的休闲观光农业。“太好了,咱们一起干吧!”宫祥瑾高兴极了:“关注农业的人多了,才能把事做好做大!”
望着正在施工的心目中的“众创空间”,宫祥瑾咬了咬牙:“不管怎样,我都要把它建好,农业,太需要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