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10

作者:袁云才

昨日,本报报道的一条“长沙白领辞职当滴滴司机,合同难落实想退伙遭拒”的新闻,引起公众关注。据报道,长沙白领胡先生听人说当滴滴司机月收入上万元,于是毅然辞职入伙。可是干了两个多月,由于车辆涉嫌非法营运被扣,要罚款两万元。而且他发现,一些应有的利益与合同条款上的对不上号,于是来到与滴滴快车合作的鑫广合公司要求退伙,却屡屡碰壁。

稍微留意一下网络,这篇报道所反映的关于网约车行业的乱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比如在一些地方,有的乘客因取消订单,遭到滴滴司机打骚扰电话报复或受短信威胁;在深圳,甚至发生女司机被滴滴司机抢劫杀害的恶性事件……网约车,这个近年冒出的新鲜事物,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总让人放心不下,恰如一把双刃剑。

从胡先生退伙碰壁的事儿来看,不只是网约车司机让乘客不放心,网约车的合作公司甚至平台本身,也难让司机放心。当初为了入伙,胡先生缴纳12万多元在合作公司“租赁”了一台市价7万多元的车,图的就是公司的“保障”;“保障”不灵要求退伙,想将车辆和牌照过户到自己名下,却很难遂愿。这颇给人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

频频发生在网约车乘客和司机当中的故事和事故,无不指向网约车的两大软肋:一是门槛太低,二是监管不严。由于没有严格的资格审核和资质培训,网约车司机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自我约束能力差,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行为失控,可能为一丁点儿的小纠纷就报复、伤人。而合作公司“拉大旗作虎皮”,声称有“保障”实则是空头支票,更可说是网约车平台在管理上的一种慢性自杀。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滴滴快车借鉴传统出租车的管理模式,让司机入伙合作公司,以此强化对司机的监管,其思路并非无可取之处。问题是,这种模式如果发展到以忽悠收钱为最大目的,而将迫切需要的监管与服务丢到一边,那就成了一种“信用失怙”。一个新兴产业,一个现代企业,如果缺乏信誉的可靠保障,最终败坏的是行业整体形象和公信力。

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已成时代潮流,滴滴之类的网约车平台,确实给了很多人一种职业憧憬,乃至像胡先生这样月薪超过5000元的城市白领都被吸引入伙。然而,在网约车被正名、编入“正规军”之前,这样的憧憬难免落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而要使网约车得到正名,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恐怕还是补强两大软肋。什么时候,网约车有了清晰而恰当的入行门槛,平台的自身管理也得到完善,获得政府与社会的真正认同,网约车司机才可能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新职业。(袁云才)

推荐阅读
今日视点
新闻图片
专栏评论
新闻排行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