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都充分表明,农业现代化正在某种程度上以“互联网+”的新形式被践行。
梳理和盘点这些创新性项目和政策不难发现,人们对“互联网+农业”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农业互联网化的口号在过去十几年中也曾多次被提及,但在2015年,农业不再只是简单的“链接”互联网,投资者们开始研究一个问题:互联网能为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而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其中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都已在过去一年取得突破进展。
比如,依托种子这一农资源头为优势的“有种网”成立、京东上线农资频道……互联网发力农资,正是在适应和引领变化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前,土地流转变革使家庭承包被适度集约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农资购买主体转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种植大户等,和传统的“批发零售”相比,统一采购和配送可以实现渠道扁平化和经营规模化。
此外,联想集团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也展示了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模式。不仅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运用互联网技术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毋庸置疑,国内的商业、互联网巨头们已经认识到,推进互联网和农业达到真正融合的关键,是着眼于整条产业链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环节。同样,“互联网+农业”融合而成的电商平台,不再只满足于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售卖,而开始考虑对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革新。
“互联网+”帮助农业重新梳理与优化了常规的生产经营方式,表面看来,这是“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的结果,但背后却反映了农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盲点。
这也意味着,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农民、企业、投资者和政府转变观念,用互联网思维审视农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同时也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特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