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扶持动态 > 扶持动态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谨如  2016-07-19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张辛欣、于佳欣)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业内***认为,当前消费品工业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不接地气”,产品质量有待提升,产品多样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抓住消费者,满足大市场,方能推进“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游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

是国内消费品数量不够吗?还是性价比不高?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看来,主要在于消费品工业没有抓住消费者的“胃”,锁定“有效需求”。

陈大鹏说,以服装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几乎都存在着产能过剩和难以满足有效需求的“悖论”。究其根本,是没有很好地对接市场。不论是促进海外消费回流,还是推动国内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都需要从市场上“做文章”。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随着消费升级,相关消费品的供给和产业发展也要同步转型升级。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要加快培育新的产能,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增品种的背后是提高设计,提高产品多样化;提品质的核心是提高产品性价比,增强产品竞争力;创品牌的要义则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诗和远方’,通过提升附加值,打造‘中国制造’持久竞争力。”陈大鹏认为,会议提出的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就是着眼于当前消费品工业有效供给不足问题,通过三个方面,推进“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迈进。

锁定“有效需求”,需要企业在创意设计等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业内***指出,当前,企业面临经营环境鱼龙混杂等问题,难以将重心放在产品研发上。商业终端成本高、恶性竞争激烈等,使得不少企业只顾“低头赚钱”,忽视价值创造。

对此,会议提出,完善市场准入,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及目录和不合理收费,严格安全、环保、能耗等条件,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大工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就是给企业松绑,为行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企业将重心回归到做产品本身。

锁定“有效需求”,还要在生产制造上讲究点精益求精。会议提出,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推行产品认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即便在制作环节自动化的现在,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衣服洗后掉色变形、茶杯的盖子不够严丝合缝等等。

“相对于品牌,质量问题更严重。质量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严重伤害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感情。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苗圩说,品质是“中国制造”需要打好的***仗。目前,工信部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以食品、药品等为重点,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锁定“有效需求”,还要在“创品牌”上做足文章,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期待,有依赖,方能抢占未来市场,挖掘潜在需求。

目前,我国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

苗圩说,“中国制造”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名牌,去抢占未来市场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工信部将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