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府解读 > 政府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6-17
    【国家扶持项目】我们依旧感觉得到,很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大环境有些“冷”.尽管如此,各地对于企业的关心和支持,为身处“寒冬”中的企业,添了许多暖意。比如不少地方实施“一企一策”,甚至由当地领导包抓包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在政策、资金上对新兴、创新产业给予特殊照顾,这都值得肯定。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我区某地就出台措施,名为“促进工业企业稳定发展”,可内容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否属于本该淘汰的过剩产能,也不管是否工艺落后、有无市场前途,一律给予各方面的“优惠”“帮助”“扶持”.
 
    这就很奇怪了。按照常理,在结构调整中,一些落后企业,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放在市场中,既没有生存空间,还占用大量资源,本该在这一轮的结构调整中依法依规加快其退出,地方为何反过来费力去扶持?
 
    仔细琢磨,道理很简单: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不可避免会直接影响到一些企业的利益,进而影响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税收和就业等。这个“单”,可能多数企业和地方都不希望由自己来“买”.
 
    于是,企业千方百计不想关闭,地方也想尽办法给予扶持。可是,看似扶持,并非真心为企业发展着想。要知道,那些政府扶持的大手一松开就会倒掉甚至死掉的企业,政府再“有心栽花”,花也难开。可要真“死”了,一时间,靠什么增税收、稳就业?
 
    说到底,还是跟政绩有关。一些地方过于看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纠结于gdp数字的些许起落,一些地方理解政策、做判断时,在“政绩”面前或许变得不那么清醒了,眼光也看不长远,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使出了不当的救助措施。
 
    实事求是地讲,一些企业难以为继,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经营的原因。总体来说,在市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活不下去,优胜劣汰,应当很正常。而且,对于企业当下的难处,政府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努力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和环境,支持、鼓励、引导企业渡过难关。只是,有些企业面临关停,本身就是行业发展、产业调整的规律使然,没得商量。
 
    经济下行压力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感觉尤为明显,结构调整的任务也格外艰巨。本来,我区的产业结构倚重倚能就突出,曾经带动过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如今看来,不少是亟需升级,或者需要坚决淘汰的。这个时候,政府伸手扶持谁,把有限的资源分给谁,做好判断,格外重要。
 
    转型升级本就不易,如果再“舍不得”税收的“甜头”,“受不了”淘汰的“短痛”,主观上判断不清,眼光狭隘,动作迟缓,甚至反其道而行,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根本没有前途的企业,无益于“饮鸩止渴”,阻碍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阻滞调整转型。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技术落后、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却依赖政府“输血”存活的企业,即便“挺过”这一关,也只能是地方未来发展的包袱,越发拖累一个地方的经济健康发展。
 
    常言说,长痛不如短痛。淘汰落后产能的“阵痛”,恰恰警醒我们该痛下决心了,不能再犹豫不决!要想迎头赶上经济转型的浪潮,此时,政府的“手”该扶持谁,可得看清楚。
推荐阅读
专栏评论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详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