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5

    近日,随着浙江省农业厅、环保厅和国土资源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不仅对相关验收方法作了明确规定,为该省农业水环境治理设定了标准,也为该省畜牧业首次设立了环境准入门槛。从畜牧业的现代化管理而言,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浙江省《办法》的出台,有着现实背景:为实现全面治理污染的目标,浙江省在国内率先提出两个转变:其一,由单纯的项目环评审批向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转变。其二,由过去单纯的专业机构评价向***评价和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机制转变。

    不符合规划的养殖区散落化和畜牧污染的现实危险,强化了畜牧业污染治理的紧迫性:从总量来说,据统计,我国养殖场年粪便量约为17.3亿吨,相对工业固体废物的6.34亿吨来说达到2.7倍之多;从现实污染来看,由于畜牧粪便污水的生化指标极高,高浓度的有机污水一旦排入江河湖泊中,其中高浓度的氮磷就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整个生态链造成不可逆的侵害。与此同时,其本身的恶臭、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残留也会造成对环境持久性污染,而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现实可能性同样也不容忽略。

    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着浙江省“三改一拆”与“五水共治”的推进,出台畜牧业环境准入的《办法》也就不难理喻了。但无论从畜牧业的转型倒逼来说,还是“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的确认来讲,通过畜牧业的再规划和确认畜牧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对未来畜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实现农牧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能够实现畜牧业产值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例如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狠抓了环保工作,据1990年相关调查,75%的牛场建立了人工粪池,61%的建立了水渠,80%的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73%的进行了水系的卡法和有效治理,42%的牛场还实现了草场植树。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规定,每新建一座规模化养殖场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农田来消耗粪肥,这些相应举措实际可谓畜牧业环境准入机制的雏形。

    国外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畜牧业之后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道路借鉴。通过环境准入门槛的环保硬指标倒逼,能够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效应和科学养殖,同时实现畜牧业粪便等排放物的绿色转化和价值附加。由此,畜牧业的准入门槛实际更多是畜牧业利润转型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同样,通过准入门槛的设置,能够催生畜牧排放物污染处理服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提升污染处理的技术含量和应用范围,从产业下游处理角度完善畜牧业养殖的现代化链条。因此,从科学管理以及利益回收最大化而言,制定畜牧业的环境入门门槛不仅是对群众的负责,也是一种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驱动和力量源泉。换而言之,环境准入门槛更是传统与现代、集约与粗放、环保与污染,可持续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关卡,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