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6-14
    【国家扶持项目】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央企外迁将在今明两年达到高潮,产业转移开始由行政转向自发。
 

 
    今年以来,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央企不仅仅愿意向河北、天津迁移,更把目光投向了津冀外围,一个更大区域的外迁潮流正在涌动,除了河北、天津外,河南、山西、内蒙古、山东,甚至上海浦东新区等地纷纷派团专程抵京,希望引进外迁的央企。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央企总部都在北京,国资委监管的110家央企总部在北京只有89家,有24家企业总部在京外。但就是这89家央企的举动,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北京周边省市的目光,他们是国字号“巨舰”,更是被地方政府视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河北新兴际华”半岁啦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几乎环抱首都北京,被认为是央企落户的集中区域,河北所辖各市县都不愿错过这个“分蛋糕”的机遇,要在对接中抢得先机,纷纷行动起来。
 
    在央企进河北活动中,有87家央企与河北省政府对接,河北省与部分央企签署69项合作协议,涉及重大产业项目329项,双方签署意向总投资超1.6万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治理大气污染等多方面。
 
    截至目前,已完成事项或部分建成投产项目30项、总投资941.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46.7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60项、总投资2772.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37.7亿元。
 
    2014年5月,央企新兴际华下属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完成了外迁邯郸,成为北京市***家外迁央企。据了解,邯郸自2011年以来承接的央企项目投资超过了千亿元。其实自2009年以来,新兴际华集团便不断扩大在河北的投资规模。已经在邯郸完成了项目投资104.3亿元,共开工落地7个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邯郸市带来超过50亿元的税收。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早在2002年就与河北签订了协议,协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重点培育电子信息产业。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邯郸市共与中船重工、新兴铸管、国电集团、华润集团、中化集团、大唐集团、中煤集团等27家央企签订39个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368.5亿元,合作协议涵盖装备制造、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化工、轻工等十大行业领域。
 
    保定市将34个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平台,并依据各类平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分为7类功能区。此外,保定将打造京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面向未来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高端引领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临空经济、商贸物流等产业,谋划了十大重点板块、18个重点园区,着力打造一批战略发展平台。
 
    廊坊市着力将北京的央企外企和民企总部作为招商重点,密切关注这些高端客户的外迁动向。加强同北京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拿到企业清单,精心筛选目标,确定重点接洽对象,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实施攻关,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
 
    承德市成立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希望除了引进“三高一低”的企业之外,还希望引进高端产业,比如高等院校和医院等。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北京工业产业转移成果数据称,今年2季度,企业景气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有65户企业计划在年内外迁或在异地新建生产基地,其中49户企业将落户至津冀,这其中不乏央企的身影。
 
    天津高铁港口吸引央企
 
    伴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将被疏解,央企外迁的一个重要选地就是天津。
 
    天津、北京同为直辖市,天津是国内***一个拥有航空、航天两大产业地区;构建起原油、炼油、乙烯及下游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天津装备制造业正在向万亿元产业迈进;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显著提升了“天津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天津期望能承接北京功能转移,强烈建议将部分央企总部迁至天津于家堡。8月份竣工的于家堡高铁站是我国***条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高铁延伸线的终点站,该站房是目前世界最大、最深的全地下高铁站房,也是全球首例单层大跨度网壳穹顶钢结构工程。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天津将突出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在交通方面,今年北京的高铁能延伸到天津的金融商务区,天津到保定的高铁今年10月也可以开通,这样天津就形成了一个扇面,一边延伸到唐山、秦皇岛,另一边将全部打通京九大动脉。天津正在规划天津到北京的第二条高铁,还在规划天津到石家庄的铁路,打通天津与西部的连接。
 
    天津自贸区于去年12月31日设立,下辖天津港东疆片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机场片区三个片区。
 
    国际港口城市是中央对天津的定位之一。围绕提高承载能力、完善港口功能,天津瞄准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目标,大力提高港口规模等级、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天津港突破“码头”的旧概念,集港口生产、临港工业、现代物流、航运服务、金融贸易等业态于一身。
 
    集疏运体系是港口连接多种运输方式的平台和纽带,也是天津发展港口经济、深化港口优势的着力点。天津港复式航道是世界最高等级的港口复式航道,京津高速公路辅道、进港三线及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集疏运体系将打通500万平方公里的经济腹地,辐射京津冀等14个省市区及“三北”广袤区域。“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电子口岸通关信息化平台投入运行。
 
    天津在与央企的合作中,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大乙烯、大火箭、大飞机、大炼油、大机车、大造船等一批央企龙头项目落户天津,填补了产业空白,提升了产业能级,使天津的产业结构更趋科学合理。
 
    目前,航空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三大央企落户天津,空客A320、新型运载火箭、直升机等一批大项目建设,使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天津已构建起了原油、炼油、乙烯及下游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是国内***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最大的乙烯单套装置。还有,中海油500万吨原油开采项目等。
 
    中国中车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形成了和谐型机车、轻轨、地铁全系列产品结构。中船重工300万吨造修船基地,使天津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造修船基地。
 
    加快建设央企人才基地,天津出台《关于鼓励中央企业研发机构落户天津未来科技城的若干政策规定》。该规定明确表示,除了安家费、教育津贴、医疗资金外,还有股权激励资金和设备资助费等支持。
 
    而京津冀最大的粮油食品集散中心项目--天津汇成国际食品商贸城,凭借天津市西青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物流网络,吸引了中粮、京粮等一批央企签约落户。该项目有自己的物流中心,对北京、唐山、秦皇岛、霸州、沧州等城市都有物流专线。
 
    多地搭桥筑巢争夺央企
 
    东北--大项目不断
 
    2014年,《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这一部署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积极响应和落实。
 
    2015年7月27日,56家央企“走进吉林”,现场签约74个项目1115.17亿元人民币。中国航空、石化、电力、冶金、建筑、医药、铁路、粮食等领域的行业巨头齐聚,结合吉林省产业特色谋求合作。吉林官方介绍,2014年至今,吉林省与央企已达成合作项目156个,引资1668.67亿元。
 
    央企在辽宁已经签署协定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有91个,在谈项目82个,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183个,共涉及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这些项目有望在未来三年内相继实施。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正在全力推进在辽宁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等8个项目,投资总额近千亿元。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将投入超过60亿元推进华能大连热电二期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粮集团公司正在推进建设大连国际粮食物流中心、营口年产100万吨白糖等一系列项目,总投资130亿元。
 
    河南--多领域合作
 
    6月3日,数百位央企高管云集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些央企与河南企业共签订了130项合作项目,涉及化工、建材、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总投资2898亿元。
 
    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兵装、中国华能等11家中央企业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各省辖市、省管企业与中央企业、国内知名企业签订25项合作项目协议在北京签约。
 
    未来3年,中国移动将在河南投资200多亿元,在“无线郑州”的建设基础上,推进“无线城市群”建设,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与河南国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LNG(液化天然气)车辆加注站、LNG卫星站及LNG液化加工等清洁能源领域进行合作。通过此协议,“十二五”期间,中海油将在河南投入24亿元,用以建设200座LNG加注站,形成年加注121.2万吨LNG供给能力。
 
    山东--积极对接央企金融
 
    企业积极对接央企金融机构,加快走出去发展。8月13日,山东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中央企业合作对接会上,20多家央企、金融机构与80多家山东企业现场洽谈,助力山东企业走出去。
 
    山东省商务厅与中铁国际集团、中土工程集团公司、工商银行山东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方将充分开展项目交流与信息合作,带动更多优质成套装备和高端劳务走出去,深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自实施对外承包工程“借船出海”战略以来,山东已与6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青建、天元等一批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借助与央企的务实合作,去年,山东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居全国地方各省第二位,外派劳务连续七年保持全国***。
 
    山西--相互借力
 
    8月29日,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带领下,58家央企组团到山西洽谈合作,共签约47个合作项目,总投资约1555亿元,拟引资973亿元。58家央企去山西投资,是雪中送炭;山西产业转型、资产重组,也给央企提供了商机。
 
    山西省政府分别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7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西各开发区还向央企推荐了60多个新兴项目。这些项目全是新兴产业,重点是山西省确定的七大非煤产业,包括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和现代服务业。
 
    截至目前,有67家央企在山西投资或建立分支机构,或有业务交往。在山西设立的中央企业的各级子公司、子企业有712个,资产总额达到8581亿元,职工人数超过33万人。2014年在晋央企实现营业收入大约4900多亿元,利润总额有114亿元,上缴的税费超过300亿元。
 
    内蒙古--与央企共舞共赢
 
    近年来,有43家中央企业和52家区外大企业入驻内蒙古自治区,在10多个行业投资建设521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17.2亿元,占全区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1.5%.形成了3.5亿吨煤、5232万千瓦火电、500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煤炭产能占全区的40%,火电占84%,煤制油占88.6%,煤制气占71%,特别是石油、煤制烯烃、电解铝的产能100%来自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
 
    内蒙古所有项目和成就的取得不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而是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自称为内蒙古模式--依靠央企,与央企共舞共赢。从煤炭开采、煤电开发到交通,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神华的身影。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