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国家政策 > 国家政策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5-19
  【国家扶持项目】文化企业30强的成功不仅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今年的30强企业分别来自14个省(区市),当地通过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文化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低成本扩张,拓展发展空间,成长为各领域的龙头企业。

 
  上榜企业东多西少
 
  从省级行政区划来看,今年北京的30强企业最多,共7家,其中部委直属在京企业5家。如果排除部委直属企业,本届30强企业最多的省(区市)是浙江(4家),其次是安徽和江苏各3家,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均为2家。从区域上看,30强企业集中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包括北京在内的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比如北京有首都优势,资源集中,早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实现增加值2826.3亿元,占地区经济比重达到13.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因此,此次北京共推荐了25家企业,符合条件16家,数量最多。
 
  据了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各项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相对健全,文化需求比较丰富,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此次,浙江推荐14家,符合条件10家;上海推荐9家,符合条件7家;山东、江苏均推荐6家,符合条件4家,显示出较强的区域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最值得关注的,是经济体量不占优势的中部地区此次表现抢眼。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5省共有8家企业入选30强。特别是安徽有3家入选,数量与江苏并列,仅比浙江少1家。这再次证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经济有一定的独立性,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仅有西安曲江1家入列30强企业,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均仅有1家企业符合参选条件,四川有2家符合,西藏推荐的2家企业和甘肃推荐的1家企业因为体量不达标,没有进入参选名单。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则根本没有推荐参选企业,说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企业跨界日益频繁
 
  近两年,随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跨越行业界限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文化企业重组资源,演变为跨行业或跨媒体综合性文化集团公司的需求越发频繁。根据记者的统计,30强企业均有跨行业整合资源的业务形态。
 
  然而,文化企业自身的资源、技术、资金有限,需要政府适时为企业打造资源对接平台,畅通其跨行业发展的路径。地方政府通常的做法是直接牵红线,让文化企业与有其他业务形态的企业合作或兼并重组。例如,2012年安徽省出台了《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龙头带动工程”,以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全国一流的“徽”字号文化航母。在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省投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医药、大学院线、新媒体等业务板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安徽出版集团的“时代教育在线”平台已成功接入“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并已经在合肥、芜湖、宣城等地100余所学校应用。
 
  另一种方式是鼓励企业直接出资,自己搭建新业务平台。例如,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是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30强企业和另外两家当地的国有文化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交易所创建了邮币卡交易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试水文化金融。
 
  要想成为龙头企业,还有一个平台很关键,那就是股市。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30强企业中整体上市公司或者部分上市公司超过20家,剩下的几家中,上影、中影上市基本确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所属的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市方案已获中央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山东广电正在积极筹备,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早已制定重组上市方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将全面启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借壳上市的风声也时有耳闻。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