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项目】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生物质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占比已达到10%左右,成为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最终消费总量中生物质也占到14%.从全球来看,生物质多联产发电、成型燃料供热、一代燃料乙醇、生物天然气的技术、装备和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成熟,产业规模正在快速扩展。
相比全球范围内生物质发展势头,我国的发展却并不尽人意。两院院士石元春曾发表评论文章称,由于我国生物质能源起步较晚,市场主体只是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整体上水平不高。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以及资本与金融的介入尚未到位。
因此,业内人士判断,“十三五”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生物质发展仍任重道远。
发展现状不如意
近日,记者参加了新能源商会举办的生物质突破研讨会,会上专家的发言,也佐证了石元春对生物质能源现状的评价。
据生物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凤起介绍,在“十二五”的原定目标中,到2015年,生物质产业要形成较大规模:在电力、供热、农村生活用能领域,初步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在交通领域,扩大替代石油原料的规模;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一批技术能力强、规模较大的新型生物质能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产业体系。
在分析了2015年生物质能各领域的产量与规模之后,周凤起认为,产业现实与“十二五”规划对生物质能产业的总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我们现有的正在运行的生物质发电机,锅炉的效率比较低;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导致运营成本提高;电价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很难实现保本微利。”周凤起分析生物质发电的情况时说。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最大障碍是有些地方环保部门没有达成共识,有些地方将其定为高污染燃料,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周凤起说。
而生物质燃气的挑战,则是规模化沼气工程所需要的多元原料的储运体系,仍然有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物天然气工艺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消纳存在市场壁垒;设备标准化、成套化水平比较低。”周凤起说。
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柴油与燃料乙醇,同样遭遇产销不通的尴尬。燃料乙醇还存在资源障碍。“甜高粱、木薯、甘蔗这些原料,是被普遍推广的燃料乙醇原料,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组织,种植粗放、品种单一、科技投入不足。”周凤起分析说。
甜高粱等作物具有耐寒、产量高等特点,我国又有大量的荒山、荒地等边际土地,可以开发种植此类植物,但是目前缺乏对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这些土地不能被有效利用,提供原料资源。而第二代纤维素乙醇开发目前还有技术障碍,还没有规模化的生产设备,技术上有待突破。
扶持政策不可少
在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世界大趋势中,中国在生物质能源起跑线上已经落后,综合全球生物质发展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消费结构、对外依存度、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因素,中国都应该比任何国家更加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石元春在上评论文章中提到,虽然目前我国生物质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其多功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显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三五”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应力挽颓势,迎头赶上。
原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评审中心主任王征认为,生物质要想改变现状,在“十三五”期间有所作为,一定要有新政策落地,政策工具不可或缺。
作为能源,其价格参照物就是国际油价,油价涨跌对生物质能的收益影响巨大,因此,应对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实施弹性补贴。“在市场环境里面,要选择一个杠杆,而这个杠杆,必须具有弹性。”王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