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地方政策 > 地方政策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5-13
  【国家扶持项目】“新城为我们活动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今后,我们就在这儿好好排练,拿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这几天,平江新城艺术团的舞蹈队聚到一起,为参加省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海选,展现苏州老年人的青春活力,每天都排练到很晚。舞蹈队成员顾阿姨高兴地说:在这么好的场地里排练,“一点也不觉得累。”

 
  顾阿姨口中的“好场地”,正是日前正式揭牌启用的平江新城文体活动中心,就设立在原苏锦街道6楼,设有多功能活动室、报告厅、书画室、舞蹈房等活动场所,建筑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为新城居民提供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学习、健身、娱乐的场所。据了解,新城将以文体活动中心为依托,进一步搭建好文化惠民的舞台,为活跃的“草根”文艺团队提供更好的平台来创作艺术作品,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业余文化需求。
 
  整合“草根团队”专项投入让文艺活动“遍地开花”
 
  新城文体活动中心自启用以来,新城的文体团队和能人们纷纷步入这一崭新的“舞台”,光是舞蹈房,上周末就有三个团队“抢”着用――上午,银龄艺术团在这里排练太极拳和健身舞,下午,新城舞蹈队在这里排练舞蹈为参加“海选”做准备,剩余的时间,也被戏曲队“拿”了去排演节目。
 
  “自从有了新场地,我们的新城艺术团更加活跃了。前几天,新城刚为戏曲队添置了三万元的民乐乐器,这样排演起来效果更好,成员们的热情也更高了。”平江新城文化站站长丁巧英介绍,新城艺术团由辖区原有的“草根团队”整合而成,目前包含了华采舞蹈队、新韵合唱队、快乐戏剧社、书画摄影社等11支优秀文体团队,辐射范围涵盖了新城大部分社区,光是银龄艺术团就有百余人,其中还包括了擅长舞龙、舞狮的不少“能人”.为了扶持整合“草根团队”,新城用专项投入为各个团队聘请优秀师资,进行人员培训,同时还加强了文体团队考核,以提高团队的积极性,并让基础活动经费更有针对性。“我们原来只是自娱自乐,有了评比考核,跳起舞来反而更带劲儿了,整天想着排练好老作品,创作新作品。”顾阿姨说。
 
  鼓励“传帮带”、“串门子”社区活动能“文艺”也能“接地气”
 
  据了解,在扶持“草根团队”过程中,新城注重发挥文艺名人、社区能人效应,鼓励文艺骨干发挥“传帮带”作用。大观名园社区的“文艺先锋”于春咏,曾任安徽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退休后来到苏州颐养天年,现在,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来到各社区进行试唱、练耳、声乐培训或小品排练。近几年来,得益于这片土地赋予的灵感,于春咏接连创作了歌曲《城北谣》《问姑苏》及诗歌《祝福你,平江新城》,几部作品在新城片区广受传唱,几乎家喻户晓。
 
  新城居民组成多样,既有市区的动迁安置户,也有周围的动迁村民,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新城鼓励文艺团队“串门子”,靠着“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很多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玩到了一起。每到重大节日、纪念日,新城艺术团都会开展“社区联谊”、“政企互动”等活动,让居民“走出家门”玩起来,同时也能促进辖区单位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下,新城文化站也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秋之华”文化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新苏州老苏州”美食pk赛、猜灯谜秀才艺趣味联欢会、“寻找春味”居民郊外踏青、“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护绿认养等,均获得居民连连“点赞”.
 
  获奖作品迭出艺术团埋头耕种“根本停不下来”
 
  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城不断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富有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作品,梳理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凝聚了新城居民的心,提升了居民归属感,还为艺术团里的文艺骨干们提供了“埋头耕种”的创作平台。近年来,他们的创作与付出让获奖作品迭出,也为平江新城赢来了不少荣誉。据介绍,2015年至今,平江新城艺术团创作舞台表演类文艺作品7个,改编作品2个,并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优秀成绩。其中,改编歌曲《再唱山歌给党听》参加姑苏区“炫彩夕阳”红歌合唱比赛荣获第二名;舞蹈《静夜思》在姑苏区“炫彩夕阳”舞蹈比赛中荣获第二名;原创歌曲《问姑苏》、舞蹈《梦丝路》荣获姑苏区原创作品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三四年前,我们的舞蹈队还很业余,但看到她们热情高,新城就为她们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专门安排场地供她们排练,一路支持着她们走到现在。过两天,她们还要参加苏州市总工会的演出,这是一个忙得‘根本停不下来’的团队,不断地创造优秀作品。”丁巧英告诉记者,“这样的文艺团队还有很多,她们都是新城的骄傲。”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