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下达了今年省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亿元,省补资金也初步确定为2000万元,2011年起,甘肃省将全面开展机械化装备提升工程,在不同区域实施“四个计划”,着力优化区域农业机械化布局。
这些区域包括:在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和设施农业设备,加快推进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以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中部及丘陵山区实施特色推进计划,重点发展玉米、马铃薯作业机具,加快旱作节水灌溉和抗旱设备推广,力争实现主要农作物和特色优质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在陇东旱塬地区着力提高玉米机收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大中型旱作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畜牧养殖机械,推进林果业机械化。
在中南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以机代牛”推进计划,重点发展轻便耐用、经济低耗的中小型农业机械,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生产机械化。
分地区,分层次,主次分明,各个圈定,甘肃省“区域农业机械化”硬件布局已经有了清晰的战略思路。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7年以来,甘肃省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大增。各地乡镇农用机械的普及率也因此大幅度提升,这为甘肃区域农业机械化创造了现实土壤。但有一个细节需要关注,就是农业机械化在给农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他们增添了不少烦恼。
秦安县李山村村民李天成花12000元买了辆拖拉机却发现使着挺方便,但修理换零件总得费周折。“我们这边修个机器挺困难,就这个四轮车,前些天去拉沙子的时候,油箱漏油。我骑着摩托车去4500米外的乡上买油箱,没买到。没办法,第2天,我专门跑了一趟县城,太费事了。”
而村民李文的不幸遭遇则是因为缺乏农机技术。“去年买了个铡草机,商家也没教怎么用,只能自己摸索。结果,第一次用时,往进塞草,没留神,中指和无名指就被快速转动的铡刀给铡断了。”李文无奈地说。有着类似经历的农民还有很多。由于田间地头缺少相应的农机零件配给和专业修理人员,农户们总会感到“力不从心”。此外,农机企业的零部件也跟不上。榆中县农机站一位工作人员说,很多农机厂家都在外省,在兰州也就设个销售点,售后服务往往难以跟上,致使省内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换配件很不方便。有些正在作业的大型机器出现故障,因缺乏零配件替换,只好停下来。
据了解,目前,兰州市各县区农机维修网点有284个。然而,机具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及时修理,农机技能无法掌握等问题仍然存在。兰州市农牧局农机处相关人士指出,每逢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民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
必须看到,当全面实现“以机代牛”后,紧接着会暴露农机技术和维修站点普及率滞后的“发展短板”。比起各种农机“硬件”,这些“软环境”更需要在农业机械化布局之初提早下乡,更早普及。
对于提升农业机械化“软环境”一环,业内人士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育专业性农机维修网点力度,解决农机产品销售后厂家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可以尝试为农村自愿学技艺的农机户举办短期技术培训,培养农机修理人才,以解决农村农机故障修理难的问题。
第二,对购置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用户可施行农机购置贴息贷款政策。对于农机作业用油实行补贴政策,以此政策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第三,建立农机维修设备补贴机制。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区域性高新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可解决大型、高效农机具维修难问题。
总而言之,要分区域进行农业机械化布局不能仅仅抓硬件设施,还需要打造装备良性运行的软环境。甘肃还需在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