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经济网 好多木
近期,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议题工作组第二次联合会议上,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各国代表讨论的重要话题。
有***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看是缺乏资金,但本质上是缺乏信息和信用。在资金扶持方面,普惠金融在助力小微企业实现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还有“最后一公里”的路程需要打通。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会者认为,金融科技(FinTech)可能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方式之一,并将推动普惠金融深入“最后一公里”。
>> 马云预言成真
8年前,马云发出了“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壮语。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一贯地虚张声势,传统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把这句话放在眼里,但随后余额宝的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却让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大跌眼镜。
互联网技术发展随之带来的新旧金融思维碰撞引发了一场当代金融界的“颠覆式”革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让我们来看看,这8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机构开始积极谋变转型,试图捍卫固有的优势地位;
互联网企业:BAT、京东、新浪和苏宁等互联网企业开始在金融领域跑马圈地,并试图构建自己的新金融业务模式。这些金融“新贵”成了金融业的“搅局者”,打破了固有的金融格局;
金融新兵: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浪潮,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兵”。除了遍地开花的P2P平台,垂直搜索、众筹平台、智能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也纷纷涌现。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捍卫江湖霸主地位、互联网企业搅局还是金融新兵攻城略地,他们都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拥抱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而且,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将发展的重心都下沉到了更多的普通大众,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接下来的战略目标。
对于这些改变,一方面是因为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理财方式日趋多元化,且被更多地新入者分抢稀释;另一方面则是科技的发展让普惠金融成为了可能。正如国内首家综合理财平台铜板街CEO何俊所言,“互联网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变化,让信息、资金能更加平等化,让曾经不能获得金融服务的人现在也能获得,并且整个过程更透明。”
>> “金融服务鸿沟”
说起普惠金融,通俗点说就是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说白了就是降低门槛,让原来被传统金融机构忽视甚至排除在外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
自从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涵盖微型金融但内容更为广泛的“普惠金融”概念后,目前已有包括英国、巴西、印度、印尼等在内的20多个国家制定并启动国家普惠金融规划或战略,普惠金融逐渐从一种理念上升为被广泛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
同时,普惠金融也在我国政策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5年11月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2016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标志着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从国内普惠金融近些年的发展来看,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普惠金融在推进中还存在着很多障碍。世界银行中国普惠中心主任芮萌教授2015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到,普惠金融发展缓慢导致了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饥渴,普通百姓的金融需求仍没有满足的问题。这也使得普惠金融发展到现在,并没有真正实现,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最近百度副总裁朱光在西安交大的演讲中重点谈及了运用人工智能改造金融的话题,希望人工智能能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服务鸿沟”。或许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在突破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有了新动向。
事实上,许多学者和金融服务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铜板街集团高管夏洁在参加上述B20巴黎会议时也指出,当前,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并不适应普惠金融的特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撑。
>> 理财机器人和“金融科技范”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广覆盖、长尾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务方式,在“最后一公里”的突破上需要重点解决成本和效率这两大关键,而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崛起,能有效匹配普惠金融的需求。
首先,二者的运用能有效解决前述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贷前调查成本高企,根本无法也无力去获取长尾用户的征信信息。而金融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从网上(包括移动互联网)收集到用户的海量数据,包括用户年龄、收入、学历、职业以及购物平台的消费行为数据,以此来形成用户信用评级,进而判定能否授信。
其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运用还可以充当投资顾问,大幅度降低投资顾问成本,让普通大众也能享受到科学合理的投顾服务。根据海外咨询机构科尔尼(A.T.Kearney)预测,机器人顾问未来3到5年将成为主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8%,到2020年其管理资产规模将有望达到2.2万亿美元。
以铜板街正在开发的理财机器人为例,据悉这是国内首款基于用户理财行为的问答式理财机器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后台系统对用户的深度分析,为用户提供一个模拟的智能投资顾问。当用户对机器人发起会话时,后台就会智能调用数据库,结合这位用户最近60天的理财行为,为用户进行投资习惯定位。定位完成后,进入一问一答模式,比如询问用户的年收入、理财资金量、流动性需求等,在一问一答之后给出明确的投资建议。
与此同时,百度金融也正在基于百度的用户大数据、智能资产配置,智能构建用户需求图谱,为用户推荐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其智能资产配置服务能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洞察到他的需求和风险偏好,自动为其进行资产配置,并帮助用户追踪、监控风险,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智能投顾的服务,这也就到达了普惠的层面。
金融与科技日益紧密的结合是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高科技的金融服务方式出现,改进人们的理财生活方式。而这些拥有极强“金融科技范”的企业和产品,也可以让金融服务真正普惠到更多的人,最终让金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时候,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