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风险基金 > 风险基金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2

  监管政策迭出的大背景下,私募江湖也在发生着剧烈改变。对于小私募来说,想要做大规模越来越难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 何婧怡

  “好不容易完成产品备案保住了私募资格,现在产品发行又要调整节奏,新规学习和适应一刻不能停。”上海一家在2.5号新规前刚完成备案的私募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今年以来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今年以来,监管大年风不止,尤其是最近,在7月15日募集新规正式生效、7月18日资管新规出台以及8月1日 “保壳”大限的叠加之下,私募更是忙得连轴转,产品发行节奏也大为打乱。在行业生态加速改变之际,无论大小私募都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调整。多位私募业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不得不经常加班,寻找变通之道。同时,大家也普遍意识到除了解燃眉之急,提高核心投研能力,增加自主发行产品才是生存之本。

  “3+3”挡住投顾之路 小私募想上规模很难

  “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做投顾,只能自己发产品了。”上述私募的产品经理赵林(化名)透露。赵林所在的这家私募,刚好在1月底完成备案,属于新规生效后直接受影响的那一批。兜兜转转,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了第一只产品的备案保住了“壳”。由于人员较少,基本都是投研人员,他们发的投顾产品较多。“现在因为‘3+3’规定,我们这样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肯定很难达标。以前我们只有一个基金经理满足条件,刚刚又找了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但目前也还不能公开宣传。”

  需要面对这个考验的私募公司不在少数。北京某大型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就算是我们这样的私募,目前符合要求的投资经理也只有两个,现在就等着监管明确,实在不行还要再招人。”

  投顾产品无法上线销售,触及的是私募的生存之本。“原来可以做投顾的时候,到券商或期货公司走通道,发一个产品非常简单,只要把劣后资金找好,优先的部分直接由他们配好。券商这样的机构销售体系都很成熟,募资很快就能到位。现在不能做投顾了,自己本身又不具备成熟的销售团队,公司想上规模就很难。”赵林表示。

  那找券商、信托等机构代销将会遇到哪些问题?除了成本的增加,最麻烦的还是流程很长。“除了客户要自己找,还要出钱找第三方或者券商等机构代销,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券商的流程很长,我们有个产品前前后后走了半年。”赵林透露。据他介绍,找券商销售产品,需要先进白名单,虽各家要求不一致,但普遍都比较高。发起产品光走流程通常要一两个月,最终还需要大领导签字,营业部才能上线。预计政策变化后,这一流程将拖得更长。

  “现在的对策只能是多点撒网,先与多家券商打好关系,尽量多进几家白名单。”赵林表示。也有一些私募抓紧转移到信托通道发行产品,或者干脆借用符合“3+3”条件的壳公司等不合规方式开展业务。“私募转战信托短期内可能会比较多,但考虑到未来监管口径可能会偏向一致化,这种趋势不一定具有持续性。”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认为。

  降杠杆之下 多个产品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很多结构化产品都被扼杀在摇篮里,“对于我们这样的新私募,我们是比较愿意发结构化产品的,借此规模容易提上去。虽然现在老的产品还可以继续,但没办法接纳新的资金。”有私募无奈的表示,“现在的市场1:2结构化产品比较多,新政策降杠杆之后,想要做大规模就更难了。”

  苦恼的也不止一家。“最近很多专注量化对冲的私募成立了指数增强量化产品。由于指数增强产品在市场整体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很难赚钱,很多人开始创新做成指数增强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获取的是所挂钩的指数收益加上许诺的确定性增强收益,比如‘沪深300+8%’。我们近期花时间和精力去找这样的投顾和产品,但是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我们原来准备合作的几家,都说现在没有办法发产品了。”另一家私募对记者表示。

  对于生存能力更强的大中型私募来说,冲击虽然相对较小,但改变也是刻不容缓。最直接的现象是委外资金受到新规限制变得“犹豫”。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市场人士表示,原本委外资金开始找私募,可谓是私募的源头活水,但是现在监管趋严,私募做投顾要求严格,不知道银行这类大机构委外资金是否会找私募做投顾。

  另一家某中型私募渠道人士则透露,“原来有两个银行找到我们,大概是几个亿规模想找投顾。本来都谈得差不多了,打算发产品,但后来因为通道问题遭遇搁置,现在还在等消息。”

  自主发行或成主流 投研风控能力是根本

  实际上,自去年监管收紧之后,一些大中型私募就未雨绸缪。上海一家大型老牌私募内部人士透露,自2015年年末开始,公司就加大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投入,亦增加了产品运营的投入,在私募基金产品募集方面,公司两条腿走路,投顾业务模式与自主发行模式并行;在产品备案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也配备专业的运营团队,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备案、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皆由该团队亲自完成。虽然不像一些小私募没法发投顾产品,未来公司亦会考虑进一步增加运营投入,增加自主发行的产品数量。

  可以看到,新规生效之下,众多不以管理为目标的私募基金,正在慢慢地退出私募基金的历史舞台,亦被监管新规挡在门外,失联、保壳等事件比比皆是,众多小型私募基金发展举步维艰。而对于有3~5年历史的私募基金,特别是对于10年以上运营历史的私募基金而言,新规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为这些机构运营提供合规底线依据。

  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近期一系列新规出台,在增加私募成本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私募行业规范化发展。私募的生存之本是投资研究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资管新规对于投顾的投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拥有顶尖资产管理能力的私募机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未来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现状将得到明显改善,巨头化私募逐渐涌现,小型私募或面临淘汰。此外,为覆盖私募成本,私募机构需具备长期获利能力,平台化公司或多产品线、策略丰富化的机构可能会逐渐涌现。”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