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风险基金 > 风险基金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谨如  2017-05-11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展望2013年,尽管受到成本上升延续、外需回升艰难等因素制约,但中小企业将受益于宏观经济复苏和政策扶持加大,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同时,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外贸贡献度继续提升。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领域中的一些趋势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还需要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阶段性困境 

  一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以及《社会保险法》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化落实,劳动力成本已经步入了长期上升通道。2004年至今,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了150%以上,预计还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攀升。二是过剩的流动性导致资源要素价格短期内也难以大幅下降。2004年至今土地价格上升了逾70%,在2007年—2011年间,国内大宗商品平均价格上涨51%,小麦玉米等软性商品价格上涨60%,金属价格上涨19%。随着美国以及日欧宽松政策的推出,还将会对资源要素价格产生显著推升作用。三是导致市场订单不足的外需市场不振还将持续。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沼,主要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将带有长期性。

  外贸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 

  从成因分析,中小企业出口困境的外部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而更深层的内在原因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对美国出口为例,从2004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27%的高增速下降到了2012年上半年的9.2%,而同期美国进口增速仅仅从8%下降到了6%。

  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汇率优势正在弱化。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尚未构建。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堆积制造(3D打印)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开始削弱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凸显出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控制、研发设计、咨询等环节亟待突破。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亟待明确 

  调查显示,虽然各方面更加重视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对于转型升级的政策内涵、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仍存在认识不足与理解偏差。如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将产业转移等同于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取向片面重视产业转移而非真正的转型升级。

  通过产业转移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是缓解困境的应急手段,并非治本之策。一方面,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也正在逐渐弱化,东盟国家或将在10年内逐步取代中国,成为亚洲最廉价的制造业基地。如果一味只重视产业转移,继续延续已有的发展方式,将会错过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有可能导致产生产业“空心化”现象,将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了,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未进入,从而陷入转型升级的误区。

  另外,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克服民间投资面临的多重壁垒,既有经济性的资本规模进入壁垒,又有操作层面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不但需要打破传统垄断行业进入壁垒,而且还要防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新的准入壁垒。

  六项建议缓解企业压力 

  突出重点,缓解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压力。针对当前小微型企业感受强烈的用工成本上升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出台应对措施。抓紧研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殊扶持政策。对于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小微型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减化审批等一揽子扶持。探索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的中小企业测试机制。根据中小企业的政策承担能力,对小微型企业缴纳员工保险和公积金等给予适当补贴或者税收抵免,以缓解企业压力。

  狠抓落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加强既有税费减免政策的执行力度,细化享受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范围,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重点解决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和初创期小微企业税负重的问题。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巩固2012年中小企业减负行动成果,研究推进企业负担指数评价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减负考核监督机制。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解决减费中“避重就轻”的问题,有效遏制收费方式“隐形化”。探索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借鉴欧盟“中小企业测试”制度,运用系统量化手段客观衡量小微企业所承受的监管负担。

  分类指导,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公益性、半公益性和营利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组织)组织扶持政策专题研究,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可操作性。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客观需求,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有效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银行、保险与民间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中小企业再担保体系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机制,督促各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平台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

  多管齐下,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制度框架设计,重点组织实施全国小微企业社会化金融体系的调研论证和试点推进。细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服务机构。研究探索国家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直接投资、风险补偿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立足长远,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高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加快产业转移,提高员工素质。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的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引导外贸中小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提高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夯实基础,健全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依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结合已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成本上升监测监控工作机制和信息体系。加强信息发布和服务,定期和及时发布中小企业规划指南、政策解读、动态分析等专题信息,以及风险防范和预警提示。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关注小微企业发展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组织专题研究。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