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补助资金 > 补助资金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2

其中三只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的标准合约是LME成交量及成交合约价值最大的三只合约,今年首季成交量占LME 期货总成交量超过80%。在港交所收购LME之后,一些银行也开始扩大在香港的金属交易部门,因他们认为中国在商品市场的定价权未来将与日俱增。

[ 大宗商品被列为港交所转型突破口,主要计划包括在伦敦设立LME结算所,引入亚洲时区价格发现及结算,推出场外商品衍生产品的交易资料储存库及结算,扩充内地参与者基础,寻求在中国设立LME 授权仓库网络,以及将LME产品系列带入香港市场

借“沪港通”东风,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00388.HK)昨日宣布今年将推出首批亚洲商品期货合约。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称,希望能复制“沪港通”,将香港和内地的大宗商品市场互联互通。

但市场人士认为,通过港交所和上证所互联互通进行A股和港股买卖的“沪港通”历时近两年努力方成行,而“商品通”要成功需时将更久,因有更多难题需要逐一突破,例如交易和清算基础设施建设、监管阻力和内地商品期货交易所竞争协调等问题。

“‘商品通’还只是一个概念,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只是一个起步,(具体方案)还在讨论,”李小加昨天在记者会上说,“这是否是一场可实现的梦想,需要看和国内交易所、监管者和用户能否有共同梦想、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

复制沪港通?

“港交所重金买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现在LME还是‘晒太阳’的阶段。”一名市场人士称,打通内地大宗商品市场肯定是港交所的最终目标,但如何实现充满更多挑战,“单纯复制‘沪港通’未免显得有些简单。”他说。

高举帮助中国在国际商品市场拥有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大旗,港交所2012年6月15日宣布以166.73亿港元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同年12月6日完成收购,去年中已经完成了收购整合。

有了解港交所想法的市场人士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和“沪港通”将两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相比,“商品通”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港交所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商品期货产品和市场,目前还只是处于最初级阶段,谈“商品通”通车为时尚早。

李小加昨日说,“沪港通”经过多年努力后实现,他希望大宗商品业务能复制“沪港通”和内地互联互通,具体操作可分五种模式。一是港交所推出以计价的LME商品期货产品,二是将内地好的期货合约产品带到香港挂牌交易,如同H股上市,三是将港交所的商品期货产品挂到内地商交所交易,四是把国际产品带到境内,实现产品的请进来走出去,第五则是内地和国际投资者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例如上海自贸区的能源期货希望有外国投资者参与。

他说,经过二十年香港发展形成了庞大的H股股票市场,现在则是香港发展大宗商品业务的第一步,希望能够在五年内发展成型。

根据《港交所战略规划2013~2015》,大宗商品被列为港交所转型突破口,主要计划包括在伦敦设立LME结算所,引入亚洲时区价格发现及结算,推出场外商品衍生产品的交易资料储存库及结算,扩充内地参与者基础,寻求在中国设立LME 授权仓库网络,以及将LME产品系列带入香港市场。

上述计划目前正在推进中,其中LME 结算所将于今年9月14日正式开业,LME的电子交易系统已经延长至亚洲交易时段,并通过调整定价时段公布时间试图提升亚洲基准价的发现功能。目前,已有34家内地背景的期货交易商已是港交所期交所成员,但LME内地可交割仓库仍未能获得突破。

由于中国证监会自2008年8月起禁止境外期货交易所及其他机构在境内指定或设立商品期货交割仓库,LME一直未能在内地认可交割仓。李小加去年曾表示,有信心解决LME在内地开设仓库一事。

年内推首批四只商品期货合约产品

按照港交所三年规划,今年将发掘和内地商品交易所的合作机会,港交所本周将举办LME亚洲年会,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均有高层获邀参加。

港交所昨日宣布今年年内将推出首批四只亚洲商品期货合约,包括三只以计价交易的LME小型合约,包括伦敦铝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铜期货小型合约和伦敦锌期货小型合约,和以计价交易的API8动力煤期货合约。

其中三只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的标准合约是LME成交量及成交合约价值最大的三只合约,今年首季成交量占LME 期货总成交量超过80%。

李小加称,上述合约可吸引尚未参与到LME交易的投资者,“没有沪港通之前我还没有信心做,沪港通一开每天大量人民币出入资金换汇,以后不只是沪港通,还可能有商品通和人民币通。”他说。

上述合约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和市场准备就绪,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李小加昨日在网志中称,短期需要一个培育市场的过程,目前已有迹象显示大宗商品业务开始在香港扎根,例如渣打银行去年曾将其全球金属交易主管由伦敦调来香港。在港交所收购LME之后,一些银行也开始扩大在香港的金属交易部门,因他们认为中国在商品市场的定价权未来将与日俱增。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