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沪港通不仅是一个产品,而在于能够调整估值、吸引国际投资者,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倒逼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
凤凰财经综合 4月16日,上海与法律研究院聂日明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称,4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下午1点多,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即发布《联合公告》,将在6个月内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当时沪指与恒指双双上涨。
沪港通来得无声无息,但据媒体报道,筹备时间长达两年,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可能担心重蹈2007年“港股直通车”的覆辙,政策直到李克强在国际性会议上宣布以后才面世。沪港通的推出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实质性步伐,对上海来说,也是自贸区设置以来又一个金融开放的举措。
沪港通的面世虽让人惊喜,但并不意外。天津尝试推出的“港股直通车”即有意出海,内地投资者通过直通车投资香港股市。其时,中国国内日渐高涨,香港政府建议引导国内资金投资国际资本市场,随后成为一种政策选择。同事,也有国内学者强烈反对,认为汇率处于吸引热钱流入的状态,此时资本账户管制能够有效的抑制热钱的大进大出,以防范金融风险;但港股直通车拆除了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防洪堤坝,使得国内外资本互联互通,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巨额资本外逃将严重危及中国金融稳定。2007年底,时任总理表态无限制推迟这一政策。
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有意设立国际板,引入国际公司,让国内的投资者可以配置全球最好公司的资产,持有全球最好公司的股票;同时这些公司的绩效会对A股的上市公司形成参照,从而在整体上改善A股上市公司的绩效。由于国际板初期引入了公司更多是香港H股的红筹股回归,一定程度上会对香港资本市场产生冲击。有港媒曾报道,港府官员就国际板的推出向内地有关部门反映过不同意见。其后,虽然有港府官员正面支持过上交所欲设立的国际板,但国际板一直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内地投资者出不去、优质上市公司进不来,A股的表现自2008年以来,可谓惨淡,屡创新低,不仅上市公司的市值总量被银行间市场的债券超过,交易量、股民数也日趋萎缩,对应的是蓝筹股估值持续下滑,哪怕中国证监会主席力挺也同样不得股民支持。而创业板等概念股则大受追捧,出现PE高达上百倍的新股,估值过高成为创业板新股发行的痼疾。
更大的问题则源于国内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等远远落后于香港、美国等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者质疑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成本高昂,网友天地侠影就因为质疑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被新疆检察院跨省批捕。这又进一步恶化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抑制了A股的发展前景。
回头来看,中国部门改革中,内部的压力总是最难产生改革动力,而来自外部的压力则容易冲破行政部门的保守与固执。这使得中国的改革呈现开放倒逼改革的局面。因此,要改善国内资本市场的局面,动力还得从外部寻求。这一次沪港通借鉴了“港股直通车”和“国际板”的教训,避免单方的开放与资源争夺,从合作合享入手,双方各自让出一步,资金进出有来有往,“沪港通”下资本将发生双向流动,两地的投资者可以投资对方证券市场指定的上市公司,不仅有助于打破内地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也有利于重振香港股市的地区地位。这一方案使得沪港两地利益一致,也就更容易达成。
沪港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使得同时在两地上市的股票,估值趋于一致。由于两地投资者投资倾向的不同及资本市场的分割,同时在沪港股市上市的公司,股价大多不一致。两地股指的成份股以及以A+H方式上市的股票中估值偏低,将获得对方投资者的青睐,同时,来自国际的投资者来调整国内投资者在行业投资等方面的不当配置,沪港通还将冲击国内中小板、创业板,消除估值过高等不正常现象。中国的“股市是赌场”的头衔或许有摘去的可能。当然,沪港通还将为券商等中介机构将来新机遇,金融创新有了更多的出口,国内投资者也将从实践中获得国际投资经验。
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沪港通不仅是一个产品,而在于能够调整估值、吸引国际投资者,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倒逼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沪港通推出后,国内监管者不可回避的是如何保护来自国际的投资者的利益,也需要保护在香港炒股的国内投资者的利益,按照目前的“在哪里交易,在哪里保护”(即投资于谁的市场,由谁进行监管)的监管原则,投资港股的投资者利益由香港证监会保护,而投资A股的国际投资者由中国证监管保护。
相比香港股市,保护A股的投资者难度更大。以网友天地侠影为例,如果香港的分析师,在为其国际投资者服务,质疑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时被抓,中国证监会及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处置。有人认为从香港等地经验来看,这是分析师的职责所在,但在内地则未必,类似事件可能会引发有意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的国际投资者的质疑。中国要想保证沪港通能持久的发挥作用,能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标竿性产品,就必须杜绝此类事件。从此发展思考,中国证券监管机构需要参照国际证券市场的标准全面改善是中国的监管水平、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
据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将在1993年签署的《监管合作备忘录》及其附函基础上,针对沪港通涉及的具体跨境监管问题,进一步签署补充协议,就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交易行为认定标准差异的处理、监管信息共享机制、违法违规线索提供机制、协助调查取证和配合采取相关监管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约定”。据此来看,这才是沪港通的利好消息。
沪港通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它是否开启了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大门。中国近十几年来的改革动力,主要源于加入WTO的国际压力,但其势头愈衰愈减。为此,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设立上海自贸区,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以倒逼对内的改革,以保持中国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但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虽然消息不断,但重量级的利好消息却少。其间主要是缺乏杀手级的举措与产品来作为开放的突破口。
业界有观点指出,以沪港通作为范例,以特定产品作为具体的试点,不断地拓展开放的边界,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沪港通运行成熟以后,可以复制到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一级股票市场。以渐进式的思路,开放未必要一步到位,遇到问题时,改革应该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完善后继续拓展开放的边界,这才上海自贸区、沪港通产品设计应该有的态度。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