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补助资金 > 补助资金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2

不甘被券商替代、不甘中国市场中心地位被“蚕食”,一份多达61页包含155条规定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管理办法”)透露出业自我救赎的可能路径。

不远的未来,银行业务条线将从最初的批发、零售,投行业务,到新的业务模式——资产管理。如此,即便是不依靠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也能逐渐融化中国银行体系内的信用风险。这昭示理财的重塑将会因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而打开空间。

其实,相比于业绩下降,最让银行恐惧的是对资源分配掌控力的减弱。此前只是嘴边谈论的金融脱媒,此时已发生并有更严重的趋势。管理办法的发布对银行业而言可谓别无选择。

不过,管理办法的推行只是银行自我救赎的开始。只有获得类似信托法的法律认可和保护,才是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

银行业精英们,能成功吗?

再变阵

此时,头顶中国高层意在搞活资本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到绝对作用的光环,中国上市券商股价连创新高。

这种制度性估值议价,让仅拥有江苏省内无锡市政府资源的以548亿元的市值,超越坐拥江苏省资源的的373亿元。更让同样坐拥全省资源的,市值一度高达1300亿元。

“作为衡量一家金融机构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ROE(净资产收益率),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将大幅提升券商这项指标迈向双位数,业绩同比也将大幅增长。相比之下,进入2015年业绩同比从原来双位数降至个位数,已成为银行业内部的共识。”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说。

市值增长的背后是市场一致认为,像融资融券、发行债券、企业上市,这种等同于为企业贷款的融资方式,让券商俨然成为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主力军。

也许,券商即将代替银行,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新中心。

但银行并不甘心就这样被替代。

在近日,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理财管理办法”),理财业务将变成商业银行旗下的资产管理业务部。这样,一个兼具存贷、投行、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的经营局面,即将在银行中成型。

依照规定,除了遵循“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35%、4%”之外,对银行提供融资的方式没有任何限制。由此银行的融资范围扩大,从投资债券、银行非标转标资产,到PPP(公私合营模式)、ABS(资产支持证券),并购重组私募债,地方政府城镇化、产业升级,以及投资股票一、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最大优势是与客户的紧密关系。商业银行做资产管理业务的最大优势,一是企业客户基础。资产端有很好的对公客户基础,银行可以做发债、并购咨询;二是拥有投资者基础。由此商业银行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商业银行应该是资本体系下直接融资重要的参与者。”一位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说。

更为主要的是,银行再次扮演资产中介和管理者后,重新获得资源配置的重要角色,避免被券商边缘化并依然屹立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中心。

2013年10月,银行试图通过理财资管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促使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然而,这次尝试由于受到其他监管部门的质疑,最终戛然而止。

而随着该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并正式出台,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升级为银行系的独立资产管理业务部门,利用其渠道和客户优势,以及全方位的资金运用方向优势,建立相应经营优势。

法律庇护

从商业银行到资产管理,金融机构接受公众的委托管理最具流动性的现金和最不流动的古玩字画,成为个人、企业值得信赖的受托人,关键在于能否立足于这个时代。

市场的主流观点是,2014年末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2015年末或有望超过30万亿,理财产品是市场当之无愧的金主。

一位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管,资产管理想成为“受人之托”,这样与信托一样的业务,关键是缺乏像信托法这样的法律保护。由此,银行资管业务在法律有效性、外壳刚硬程度都很弱。

资产管理部下理财业务将原有表内产品表外化,因此做成理财产品就按照买者自负原则,银行无需进行背书。投资者要为自己负责。但与个人、管理机构出现纠纷时,银监会的“理财管理办法”这一纸公文,法院是无法承认其法律定位的。

在他看来,资产管理业务崛起的关键是,信托法和商业银行法对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理财行政规章制度的支持,明确其法律关系。

然而,在经营范围上几乎与保险、券商和基金旗下的资管公司,必然造成“驱除劣币保护良币”的激烈竞争。“上升到法律层面之后,这就成为一把双刃剑,银行提升自身同时也会弱化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其监管机构的垄断地位。这将是此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金融市场部高管说,

在他看来,或许这是在作死。但就如今银行的现状而言,比等死好!

对于银行来说,管理办法的推行只是自我救赎的开始。

摒弃弊端

一份银行理财专题报告中,提出“理财变成乖孩子了吗”的疑问。其研究直指,如今银行理财的监管套利基因仍在作祟。

报告指出,银行理财正在创造更大的监管套利空间。127 号文后,同业业务对货币的贡献反而有所上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放缓仅仅是形式上的。而银行二级资本快速增长表明,通过理财账户互持次级债的手法正在迅速蔓延。

根据测算,今年2季度,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增长1565亿,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然而,资本净额增长3134亿,附属资本增长1569亿,较去年同期增加1493亿。资本充足率变化表明,一方面由于理财业务的创新,银行表内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并未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间通过理财账户互持次级债的手法显著蔓延,商业银行附属资本规模明显扩张。

在广发证券看来,127号文之后,同业理财业务下的监管套利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政策风险并没有因为同业规范通知的出台而明显下降。

再加上银行之间通过理财产品购买优先股,银行资本金虚实难辨。

与补充资本一样,虚增存款被列为行业中的“鸦片”,对其依赖已让银行无法自拔。

如今,银行之间通过购买发行理财,使得其结构性存款大幅增加的做法,在不少存款大幅减少的银行中盛行。

其背后是,银行理财导致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大,提升银行自身的存款成本而最终传导至企业致使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之前的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管认为,如今,在金融市场业务中同业业务的监管核算更加明晰,监管机构明确杠杆率的大背景下,虚增存款、资本金来支撑规模增长已是穷途末路。

对此,广发证券发出疑问,随着监管套利空间的压缩,银行理财是否能够维持原有的增长速度,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化解风险

自2014年7月10日,银监会印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后,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

近日,这些银行也纷纷完成了理财资金的管理人招标。

在目前15万亿的理财规模中,四大行均在万亿元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了招行规模在万亿元以上,其他规模较大银行的规模在七八千亿左右。其中表内理财规模占三分之一左右。

一个事实是,对于千亿规模的表内理财,以上不少银行的管理人员仅有十余人。

据参与招标的机构人士介绍,为争抢管理规模,多数券商、基金公司都提出“五年不向银行收取管理费”。

在他看来这项堪比当年养老金改革的理财招标,获取更多规模是头等大事。但与养老金不同的是,管理人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由于此前的理财经营对项目需要一一对应,导致银行无法进行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交易。券商、基金使用资金池交易模式,但当银行理财客户需要赎回或短期产品到期,又没有新客户补充时,管理人就必须承担这样的流动性波动。“例如一个3个月期理财产品,其实连3%左右收益率都无法获取。如果管理人要满足银行给予客户3%以上投资回报,就至少需要配置像十年期国开债这样的品种。由此管理人要平抑短期收益与长期投资之间的流动性错配风险。”他说。

在资产配置上,除了现在已经非常盛行的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品种之外,未来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会由于理财的重塑而打开空间。

对银行自身,不再依靠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由此可以逐渐融化越滚越大的中国银行体系内不断聚积的信用风险。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