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人物专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hy  2016-06-16
 

    【国家扶持项目网】阳谷建县14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除了众所周知的水浒文化,其运河文化也是底蕴浓厚。京杭大运河穿阳谷东部而过,数百年来,诸多文化艺术应运而生。齐鲁网记者专访了阳谷县文化馆副馆长、阳谷县作协主席杨风华,听他介绍阳谷县上千年的文明历史和记忆传承。
 
    记者:阳谷县文化底蕴深厚,请您介绍一下,阳谷县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 ?
 
    杨风华:我们阳谷县于隋朝开皇16年,也就是公元596年开始建县,到现在已有1420多年的历史。阳谷县是许多种文化交相映辉,运河文化、军事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水浒文化等等,在阳谷县都有所体现。比如,以迷魂阵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水浒文化有景阳冈、狮子楼;1926年,阳谷成立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还有刘邓大军过黄河的旧址;黄河在阳谷县南部穿过;运河在阳谷县东部穿过,孕育了着名的运河三镇。总之,各种文化交汇,形成了阳谷独特的一种地方文化特色。
 
    记者:阳谷县如今的许多文化遗产随运河而生,具体来说有哪些特色典型,请您介绍一下?
 
    杨风华:明清时期,张秋、阿城、七级这运河三镇比较繁华,南来北往的客商促使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运河三镇汇集,不管是饮食,服饰,还是生活习惯,使的这三镇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比如,明清时期,运河三镇比较繁华,像县城一样,当时陆运不发达都依靠水运,所以交通也便利,许多退休的官员都回到张秋或者七级居住,比如刘翰林、张令璜等。饮食方面,因为外地人员比较多,往往把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带到了运河三镇,逐渐形成了这里特有的名吃,如张秋炖鱼、张秋壮摸,还有五六十年代的张秋香锅等等。
 
    工艺品方面,有张秋的木板年画,张秋在在明清时期是全国四大木板年画基地之一,其他三个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坊的杨家埠。明清时期张秋有三大画店,分别是:源茂永、鲁兴聚和景顺合的画店。当时每家的印画量都在1500纸以上,清朝初期景顺合搬到了东昌府(聊城),促进了东昌府木板年画的发展。木板年画最早是元末明初从山西传过来的,就是由于运河的开通才得以传入张秋。
 
    在民俗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庙会,寺庙道观也比较多,尤其道观。据《张秋志》统计,五十年代之前张秋庙会多达二十几个,比如,任大仙庙、范公祠、关帝庙、“秃尾巴老李”庙等等。道家比较兴盛,庙会形成也大都是和运河商贸有关系。比如关帝庙建于康熙年间,山西、陕西的商人在张秋经商,因为关公是山西人,还是财神,做生意为求财,这些商人建了许多这样的庙,像山陕会馆还搭了戏台唱戏,其实这也是运河文化的一种。庙会形成不单单是为了商贸交易,他们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记者:您刚才提到民俗文化,它即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未来的推广还有很大空间。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运用到未来的运河开发和旅游发展中,您有什么建议?
 
    杨风华:运河遗留下的遗产非常多,像张秋的荆门上下闸、阿城和七级的船闸,还有运河河道。张秋的运河河道保存的非常好,对原来的闸也进行了修复,这套船闸有着科学的运输体系,三峡大坝的过船方式就是采用了运河过黄河的方式,这些遗产对我们了解以前的运输方式以及它的作用有很重大的意义。
 
    所以说文化遗产一定保护好,还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使其发扬广大,可以建运河旅游段。张秋有个黑龙潭,虽然淤积严重,但是可以建湿地,发展钓鱼休闲。以后恢复航运以后,游客可以从聊城坐船到张秋旅游,到张秋参观文物古迹。通过保护利用,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运河在明清时期发挥的重大作用,并通过发展旅游和文化挖掘使运河再一次发挥其价值。所以,希望有关部门能在保护好运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记者:我们知道,张秋木板年画是阳谷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那么它如今的传承效果如何?我们能否推进它的市场化?
 
    杨风华:木板年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对传承人和传承项目都进行了保护。还有舞蹈“顶灯台”,名吃“炖鱼”、“壮馍”,县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进行了整理,我们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给他们发展空间、并创造展示平台,让他们在后人面前一展芳颜。
 
    从市场化方面来讲,传统技艺从经济角度考虑可能不挣钱,比如今年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抄纸,八十年代有三百多户抄纸,但是现在只剩一家。从经济角度上它不挣钱,但是从技艺传承的角度,我们必须保护传承下去,否则再过二三十年可能就没人知道他们了。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买木板年画贴在墙上、门上,可现在不流行了,都用机器书法代替。我们不能让这技艺在几十年后消失,必须保护下去。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