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府解读 > 政府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02

《中国制造2025》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应该如何落地?深圳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把握住历史机遇?昨天,中国制造2025国际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8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制造行业业内人士齐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内的多名与会者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深圳可利用在信息技术、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优势,打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加大“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度

  “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但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演讲中表示,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均在加大对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比如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及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做法,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柳百成表示,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率仅10%左右,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在技术研究成果到企业产业化间有缺位,特别是大院大所改制后,造成“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他建议国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参照美国德国的经验,在整合原有各类工程实验室或者工程研究中心的同时,试点建设10到15个由优势企业、高校、院所协同组成的“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应该注意包括铸造、塑性加工、焊接等先进基础工业的研究。“这些应用研究需要政府主导、产学研用联合,建设竞争前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平台。”

  柳百成认为,根据统计,我国企业研发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不到1%,而工业发达国家一般在3%到5%。想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企业要转变观念,加大投入研发,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包括市场及科技需求的主体、研发及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等。

  深圳应主动对接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依靠低成本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挤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参与起草了《中国制造2025》,在谈到该文件出台背景及思路时他表示,现在制造业处于颠覆式技术发展阶段,3D打印、移动互联网、新材料等取得突破,智能制造引领着产业变革,这也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

  “我国每年芯片进口所花的钱比石油进口还要多,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严重受制于人的现象亟需改变。”左世全表示,工业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有其核心能力,比如日本的精益制造模式、德国的一体化架构产品等,中国还需要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为此,要加快建立起高效的高级工程师和技工人才培养体系。

  在左世全看来,深圳是国内最具备产业创新素养的城市,潜力非常巨大,深圳的优势在于信息技术、智能终端等领域,深圳的大型重型装备生产虽然不多,但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机器人、传感器等细分领域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深圳应该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国家提出在2020年前要建立起15个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深圳可以争取一到两个落地并进行试点示范,从地方区域发展角度打造出新的产业生态。


推荐阅读
专栏评论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详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