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府解读 > 政府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02

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建设进入高峰,一是7月25日成功发射两颗新一代的北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总数已增加至19枚,且新一代卫星的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8%;二是7月31日我国通过了《“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一期)实施方案(2015~2017年)》专家评审会,北斗海外建设的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倾斜,突显国家地域安全战略;三是8月3日湖北召开支持北斗应用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作为导航产业大省,湖北致力于打造千亿级导航产业群。

一个完整的卫星导航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天上的卫星体系、地面上的基站和各类应用终端。

先看天上,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北斗卫星导航体系。2012年已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了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北斗战略推进,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从覆盖亚太向覆盖全球的战略推进,随着全球组网工作的推进,致力于将北斗打造成和美国GPS、欧盟伽利略并驾齐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再看地面系统,一是各类终端应用。产业应用层面,北斗芯片已经大规模量产,目前广泛应用于交通、气象、渔业、公安、林业等行业,随着大众消费时代开启,北斗芯片开始进入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应用扶持层面,大力扶持北斗导航产业。

二是地基系统建设。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接受卫星信号后,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形成相应信息,经由卫星、广播、移动通信等手段,实时播发给应用终端,实现定位服务。目前,湖北、四川等地的地基增强系统率先投入使用,率先实现了大众米级、行业厘米级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

应该看到,国内的北斗应用产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据预测,到2020年整个北斗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60%左右,中长期产业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那么,尚待成熟的北斗产业有走出去的优势么?

首先,各国安全战略诉求,提供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建设空间。

从经济水平看,“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中,有35个国家人均GDP仅3000美元,小国受国力限制,没有财力建设卫星及其全球组网,时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依仗他国。而地理时空信息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安全根基,倒向某一大国,势必将本国的信息安全托付于他国。

从地缘政治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俄罗斯、美国和欧盟在中亚、南亚、东南亚均有自己的势力影响,使得诸国在大国利益间寻找平衡点。因此,虽然“一带一路”国家开发北斗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但出于本国利益,分散风险,会坚持多套系统同时开发和备用。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开始在“一带一路”地区开枝散叶。北斗率先进入东盟市场,2013年泰国北斗应用项目开始建设,2014年6月18日,在泰国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启用,预计到2016年建设220个基站,总投资100亿元,覆盖泰国全境。目前,已有老挝、文莱、巴基斯坦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地面增强站。

其次,基于地理位置的时空信息服务需求爆发,催生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市场空间。

从全球卫星产业发展趋势看,卫星导航产业正逐步从单一的GPS应用,向多系统兼容应用转变,从以导航应用为主向导航和移动通信、互联网等融合应用转变,从终端应用为主,向产品与服务并重转变的三大发展趋势。

“北斗+”发展思路就是北斗产业链的延伸,开展市场化应用,通过与其他行业应用融合,实现“加”手机、车船、电子商务、医疗、智能硬件等各种服务,并与“互联网+”相互融合,通过北斗的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北斗+”位置服务的各种新兴业态服务模式。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建设,公路交通、码头、通讯设施的建设需求已经打开。由此,随着全球“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将对通信基础设施领域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拉动了基于地理时空信息的卫星应用需求,这就为北斗在“一带一路”地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商业化基础。


推荐阅读
专栏评论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详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