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及产品居国际先进水平;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灾害防治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
24日,中铁科研院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了中铁科研院“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表彰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并部署了中铁科研院在“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工作。
半个世纪以来,中铁科研院汇聚了行业一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他们奋战在科研一线,为中国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站在历史新起点,中铁科研院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铁路、公路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
秀肌肉 多项科技成果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在本次科技大会上,中铁科研院表彰了16项“十二五”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多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表彰的成果中,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获得特别奖;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及缓解措施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路基沉降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隧道(洞)仰拱模板台车与TBM联合作业的设计与研究、高层建筑纠倾加固新技术研究,这5项科技成果荣获一等奖;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及铺设无缝线路可行性研究、HSP206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仪推广应用研究、青海玉树地震滑坡(公路)治理与边坡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等10项科技创新成果获二等奖。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监测技术,首次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安全预警,解决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的难题。该成果在宝兰客专、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30余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得到推广使用,开启了铁路隧道及地下工程信息化监控量测技术先河。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及缓解措施研究。在国内首次测试和分析了特长隧道中无砟轨道对微气压波的激化作用,国内首创了通过“特定有限区间”采样对隧道空气阻力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形成了减缓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成套理论。
HSP206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仪推广应用研究。20余年潜心科研,首创声波反射与散射联合反演成像技术,成功研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HSP206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仪,丰富和完善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理论,堪称“隧道地质医生”。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地基路基沉降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黄土工程技术研究取得新进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理论基础,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及铺设无缝线路可行性研究。寒区与冻土区工程技术获得新发展,形成了多年冻土与寒区工程建设、养护及维修成套技术,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营作出了突出贡献。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研发多种铁路沙害防护措施,解决铁路沙害防治技术难题。项目研究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已在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兰新铁路及兰新高铁等进行了推广。
展实力 “十二五”期间科研成就硕果累累
中铁科研院是世界500强中国中铁旗下***的综合性科技企业,从“三线建设”中的科技战斗小组,到“地质博物馆”成昆铁路上的山岭隧道***;从“雪域天路”青藏铁路上的冻土难题破解者,到新世纪京沪、哈大兰新等高铁建设的科技骨干,半个世纪以来,中铁科研院勇攀科技创新巅峰,成长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滑坡与特殊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单位。
据中铁科研院总经理李林介绍,“十二五”期间,中铁科研院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具有中铁科研院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资源系统整合,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科技管理和创新研发平台,建立了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实施科研项目2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0项;通过评审(鉴定)科技成果74项;获得专利授权173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9项。
同时,中铁科研院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湿喷混凝土机械产品的系列化,现已形成TK系列湿喷机、PS系列矿用湿喷机、TKJ系列混凝土喷射机组等系列产品。研制的大能量可控式电火花声波震源最大功率达1万焦耳以上,可穿透200米的岩土体,各项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从历史时间的坐标来看,与科研院长期坚守科技研发是分不开的!”中国中铁副总裁刘辉在科技大会上如此评价道。他说,中铁科研院依靠数十年的科技积累,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在部分技术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使科技创新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尽快成长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谋未来 全力打造中国中铁“科研新航母”
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铁科研院始终不忘科技创新的初心,持续专注土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中铁科研院这艘“科研新航母”正在成为行业科研人才的集聚之地!一大批国家、省部级***,众多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高素质科技人员,组成科技研发中坚力量。
中铁科研院董事长徐敦美透露,“十三五”期间,中铁科研院将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打造中国中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科技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在传统优势专业领域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巩固和发展各专业优势地位,并争取在工程信息技术、节能与环保专业领域形成技术引领能力,在智能施工技术、3D打印技术、BIM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建立中铁科研院特色的专业体系。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中铁科研院将进一步瞄准和引领行业发展趋势,针对工程建设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攻关,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中铁科技研究、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