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扶持 > 国内技术 > 国内技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柚子  2017-10-10
    【国家扶持项目网】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怎样才能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呢,首要的当然是创新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成绩斐然、成效显着、举世瞩目。但在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如期减贫不致贫,全部脱贫不返贫?尤其是在应对次生性“支出型”贫困问题(指由于遭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性事件、重大疾病支出以及低保、低收入和其他突发性返贫致贫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在社会保障兜底的前提下,不让少数贫困人口陷入“短板效应”而被边缘化?这是实现持久脱贫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正因为如此,脱贫攻坚不仅要持续“输血”“造血”,更要注重“活血”.
 
    健全精准救助机制。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慈善救助等举措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体,慈善、保险等社会互助为补充,以保障家庭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学业就业等为核心的多层次、全覆盖、综合型的城乡一体化综合救助体系,推动建立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相挂钩,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实现兜底、应急、防贫、扶志等多重目标。在救助平台建设方面,通过社会力量救助与政府救助对接合作,整合人口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等载体,建立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助网络,突破原有村(居)委推荐、个人申报、上级审批的传统工作程序。在评估方法上,要坚持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判断和划分贫困家庭,科学设计困难家庭救助需求评估表,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申请家庭医疗支出、教育支出、护理支出、有无劳动能力、是否下岗等各项具体困难,对困难家庭进行多维度多方面评估,得出救助需求指数,针对性地制定综合“救助套餐”.在方式方法上,建立帮扶对象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和爱心企业信息库,通过政策推动、分类帮扶、开发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以及发挥爱心企业作用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帮扶救助工作从生活救助向医疗救助、突发灾难救助、心理辅助等方面精准突破。亦可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社会捐赠为补充的特困帮扶基金会。在资金来源和覆盖范围上,要通过增加慈善资金、社会资金和福彩公益金投入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城乡户籍居民财产保险投保范围扩大到常住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救助范围从低保对象扩大到低收入对象和突发困难对象,等等。
 
    “盘活”协同联动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领导责任的基础上,推动“线上线下”联动、不同阶层联动、不同区域联动、公私联动、政企联动,防止协而不同、联而不动。要通过创新持续巩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类型、多方力量、多措并举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要广泛地动员和凝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村、街道、社区建立由多方代表构成的扶贫帮扶议事平台,通过走访调研、上门谈心、共同商议等方式掌握贫困动态。从参与主体来说,除了向贫困村选派精干的驻村工作队外,机关事业单位还可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在基层工作一线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村集体可探索成立村民医疗互助会,开启“互联网+”医疗互助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申报、承接兼具社会性、公益性、创新性的公共扶贫服务项目。同时,在实现村、街道、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多渠道供给、全辖区覆盖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义工资源,动员本辖区居民就近参与志愿服务,调动各类志愿服务队、义工、社工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援助和补充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引入专业机构,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特殊人群服务、应急救援综合服务等领域的专项服务;确保在脱贫格局中的有序联动也离不开公共管理。政府要建立扶贫动态核查机制,构建贫困人口纳入和退出大数据系统,做到既加强扶贫过程监督和致贫返贫人口识别,又要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致贫原因、脱贫重点、脱贫关键、帮扶情况、脱贫进度等,实现脱贫攻坚数据和信息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