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液”注入乡村 产业项目推动振兴

“红色血液”注入乡村 产业项目推动振兴

扶持动态2018.07.10国家扶持项目

  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建设一批大梨树式好村庄工作,逐步消灭无经营收益村,辽宁省丹东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开展了以党费投入为主,带动整合社会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公开竞争评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设置“三重保险”,为项目评审插上“放心锁”
 
  一是党支部唱主角。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和选派干部“领头雁作用”,安排村书记和第一书记全程参加答辩。通过介绍村党支部建设情况、申报项目组织主体情况、财务管理情况、拟发展项目优势、拟采用经营模式等,充分展示项目全景构想和未来预期,让党支部成为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二是严格申报标准。设立“四扶持”和“四不许”原则。“四扶持”即,扶持能带动当地就业的,有长期稳定收益的,与所在乡镇主导产业一致的,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四不许”即,对村“两委”班子矛盾较大,发展思路不清,未经“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不符合环保、国土等部门相关政策,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投资风险过高、成本过高、收益率偏低的项目;对前期市场调查不严谨、成本预算虚高的项目;对已享受到或今年将享受到省市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的,都不予通过。三是组成专业评审团队。邀请了辽东学院农业教授,市财政、农委、科协、扶贫办、组织部等涉农部门相关领导组成专家评审团。评审设置了五类大项、15个小项的评分标准,专家评审团对各申报村现场打分,由高至低排序,初步确定扶持名单。同时,邀请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组全程参加并给予监督。
 
  采取“三种方式”,为项目建设配备“压舱石”
 
  一是层层审核把关。建立县乡初审、市级复审、全市公开竞争评审三轮审查机制。各乡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审核后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再经县(市)区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后,择优上报市委组织部。全市累计上报项目139个,经过筛选,最终共有34个项目入围评审答辩环节。二是优化资金配置。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从历年清理收缴党费中筹措900万元专项党费,县(市)区财政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配套使用,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村办公助、专款专用”的原则,根据各村项目实际,把扶持资金配齐给足。在多种类型资金共同注入的模式下,保证了资金在多重监管下良性运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党费使用风险。三是深入实地查看。评审结束后,市委组织部组织专家评审团以实地查看的方式,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通过勘察项目现场、发放调查问卷、查看“四议一审两公开”档案与村“两委”班子进行交流等方式,对拟扶持项目进行“再筛选”,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进行调整和撤换,最终确定了26个项目,并在全市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三项机制”,为项目落地安装“推进器”
 
  一是建立督导跟进机制。市委组织部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实行月调度、季检查。每季度,组织专家评审和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并在全市进行通报。各地区组织、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力争扶持一个项目,成功一个项目。二是建立淘汰递补机制。对扶持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督导检查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对于弄虚作假、滥用资金、长期没有进展的项目,一经发现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收回资金。同时,按照评审排序,依次递补其它项目进行扶持。三是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建立《扶持项目推进工作台账》,对已经完成建设的项目,实行销号管理。每个项目均建立独立档案,包括项目文本、“四议一审两公开”档案、公开竞争评审评分表、实地查看相关材料等,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系统。
 
  

相似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