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见闻】
“两季水稻每亩多打了200来斤粮食。”对去年的收成,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蔡家塘村村民段远学很是满意。
段远学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也是科技示范户。问及水稻增产“秘方”,他拿出一本名为《2011年度科技示范手册》的小册子,上面不仅有农技站专门为他制定的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方案,还有农技员每月到他家进行技术指导的记载。
段远学最感激农技员。而邓元泰镇农技站站长朱诗杰则把农民增产增收主要归功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他介绍说,改革前,农技员连家都养不活,工作自然没有积极性,农技站也基本上名存实亡。改革后,农技站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名基层农技员每年能稳定收入2.5万元左右,农技推广服务逐步重回正轨。“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农民增产增收才渐渐有了底气。”
2011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技推广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不少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首先要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技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近年来,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职能任务不清、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仍很突出。一号文件提出,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文件特别强调,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和能力建设,2012年实现“两个覆盖”,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
伴随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这些年,各类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以产业链为载体提供农技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和扶持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支持它们承担农技推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