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部署推进全国政务公开工作。文件要求主动做好政策解读,明确重大政策3个工作日内发布解读材料,省级政府和与经济民生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内解读不少于1次。根据规定,政务公开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所占分值权重不应低于4%。
《要点》强调,要围绕扩大政务参与加强解读回应。对于出台的重要政策,要主动做好解读工作,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可监督。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和公众关切等热点问题,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时,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此外,在推进决策公开方面,《要点》要求,推进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公开,深化审计结果公告及整改情况公开工作,推动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同时,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重点推进省、市、县三级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预决算公开。
在民生方面,《要点》要求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其中包括推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自2016年起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每季度应向社会公开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等饮水安全状况。
近年来,我国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从主动公开情况看,31个省份公布了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所有有行政许可权限的国务院部门均公开了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并配备相应服务指南等。从依法申请公开情况看,公众向政府机关申请信息公开的渠道进一步规范,申请人的一些特殊信息需求也可以满足。
■ 释疑
政府部门解读政策好处几何?
“拉近政府和老百姓关系,解读更权威”
《要点》规定,2016年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出台重要政策时,牵头起草部门应将文件和解读方案一并报批,相关解读材料应于文件公开后3个工作日内在政府网站和媒体发布。省级政府、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的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内解读重要政策措施不少于1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通过政策解读,可以进一步拉近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和距离,让老百姓了解政策的本意。
据汪玉凯介绍,人社部、民政部、工商局、教育部等都是和经济民生相关的部门。过去政府及部门主要是政策发布,解读较少,相关机构或学界对政策的解读较多。“现在强调各地政府及部门自身对政策解读,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政策的意向和精髓,解读更加权威,也让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不跑偏。”
汪玉凯认为,过去政府官员不太愿意进行政策解读,尤其面对媒体时,说话较为谨慎,可能担心说错话,或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要加强政府人员对政策规定的理解,提高解读能力,尤其是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样可以与学者的解读相辅相成,让老百姓掌握的更清楚和深入。
如何确保《要点》落实到位?
各地区各部门30个工作日内出台配套方案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要点》中任务分工明确,并且指定了牵头落实单位。比如,“要做好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抽检抽验信息的公开工作,及时发布处罚信息、消费警示信息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件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就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牵头落实。
文件印发后,下一步关键就是抓好贯彻落实。《要点》对此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首先要出台配套方案或措施。根据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工作措施,并在要点公布后30个工作日内在政府网站公开。其次是加强督查评估。
据了解,国办将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外公布评估结果。(记者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