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法制正在积极完善中,在过去五年间,其所发挥的作用被一系列锐减的数据所证实。
《法制日报》记者昨日从民政部获悉,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5年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
就全球而言,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都依然严峻。“每秒钟就有5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功成说。
我国是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的国家。以过去5年为例。5年间,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尤其是2012年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涝、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和甘肃岷县漳县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和“威马逊”超强台风、2015年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尼泊尔强烈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光明新区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等其他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也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挑战。
“面对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国家减灾委及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协同联动,高效有序应对了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综合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
27省份成立省级减灾委员会
政府在防灾减灾中无疑占据主体地位。据窦玉沛介绍,“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体制进一步确立,在历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处置中得到检验。
据了解,国家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不断强化,全国27个省(自治区)成立省级减灾委员会,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县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综合减灾救灾协调机构,部分省份成立了减灾委专家委。多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有关减灾救灾的制度近年来密集出台。云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北5省相继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民政部推动国办重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了救灾应急工作组规程,多次修订完善救灾应急、冬春救助等工作规程,各地结合实际修订本级救灾应急预案,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断增强。
民政部还研究制定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印发实施了加强灾害评估、心理援助、装备建设等多个指导意见,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8部委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减灾救灾重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减灾投入主体重政府轻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5年间,在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情况下,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救灾投入力度,提高了灾害应急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3项中央救灾补助标准,平均提升幅度达78%,确定15个省(自治区)、699个县为高寒、寒冷地区,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较一般地区提高40%。
中央财政为中西部地区1096个多灾易灾县购置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拉萨、格尔木、乌鲁木齐等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先后投入或即将投入使用,累计采购价值9.83亿元的中央救灾物资,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158次,累计向灾区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495.21亿元,调拨帐篷50.8万顶、棉衣被242.2万件(床)、折叠床21.2万张等中央救灾物资,为灾区救灾应急、过渡期安置、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不可否认,目前,在减灾投入方面,我国政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大包大揽,地方作用受限,市场投入准入门槛高,呈现出减灾投入主体重政府、轻市场,重家庭、弱社会;中央责任重、地方责任不明等特征。”郑功成说。
郑功成认为,我国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优化减灾投入现状,妥善处理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发挥公共投入利益诱导机制,综合治理和重点应对相结合。
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00个
窦玉沛透露,今年将修改完善“关于推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从灾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等方面推进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社区综合减灾等部门联合规章的研究和制定。
推进多灾易灾地区地市级和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指导各地创建2016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00个。完善灾害保险制度,扩大农房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制度等覆盖和试点范围。
为妥善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还将修订完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等应急预案,推进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的协调机制建设,指导地方开展救援救助工作。
研究调整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提升灾后道路抢通、通信保障、物流运输、医疗防疫、应急产品供应等措施的应急保障水平。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水平。规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作用。□ 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