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于2012年启动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并出台了《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管理试行办法》(浙政办发〔2014〕114号)。至今,省、市、县(市、区)联合,围绕纯电动汽车、光伏发电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云服务云工程、医疗设备等23条产业链,建设了20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并配套实施重大瓶颈技术攻关、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三位一体”的政策措施。通过几年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面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以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战略性产品和标志性产品为目标,对补强创新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企业研究院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7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授权达到5009件;制订标准1130件;承担各级项目1770项;获得各类奖项60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2项;投入的仪器设备原值达560亿元,研究院用房面积达98.2万平方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得到攻克,补强了创新链短板,做强了产业链。如诸暨菲达研究院在燃煤电站PM2.5控制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低温电除尘器、电凝聚器、旋转电极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均突破100万千瓦机组级别,在国内该机组级均为首次应用。超威研究院开发的智能电池通过加上电池控制软件,可以让蓄能衰减最多的模块停止工作,消除“木桶短板效应”的影响,提高了蓄能水平与电池寿命。新昌康立研究院开发“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络筒成型及纱线检测控制系统”,是一项应用先进电动驱动技术、计算机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纺机设备,可广泛应用于纱线卷绕成型的纺机装备,大幅度降低能耗,提高成品质量。
二是促进了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引进。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已经凝聚科研人才3.8万人,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入驻,进一步促进了“国千”、“省千”等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中科领航汽车电子、宁波IBM公司智慧物流、中科新松机器人、国家电网研究院南瑞公司等20家央企与外企已入驻浙江省。
三是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省内高校共选派了106名青年科技人员到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工作,企业为来院工作的研发人员积极创造保障条件,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
四是推动了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一批战略性产品的研发推出,智慧产业、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改造和提升。
重点企业研究院梳理了建设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补强创新短板作为重要目标。通过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有利于攻克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领高端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补强产业链短板,向整个产业链高端攀升。二是必须坚持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技术专项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三位一体”的资源集成作为重要抓手。“三位一体”的组合拳有利于聚焦重点、形成合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配置全省科技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和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坚持把省市县联动和多部门合作作为重要方法。为确保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责任书落实到位,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支持,建立了一整套上下联动、多部门分工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四是必须坚持把落实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责任书作为重要保障。省级有关部门与重点企业研究院所在市、县(市、区)政府及研究院依托单位签订责任书,促进相关政策和重大问题的落实,也推动企业按照责任书要求完成各项目标任务。